星座运势>星座运势>十二生肖

白云先生阴符经中篇意思 五行白云边

分类:十二生肖发布者:百万主播

《阴符经》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未有阳而不阴,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於一盗,杀中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旁培磨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长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盗之秘密,有一时之功,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

古中耐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纳兰山有注解应该是人知道其然之所以然不知道不然是如何能做到所以然的(包含内在意思应该是大家都做到或者知道的一些常规定律的来由但是有大智的人呢不但能知道和做到那些常规定律的来由而且那些看似不合理和无常规的也能识其有理可循有律可依谓之能为他人不能为能知他人不能知)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无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日则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见;月则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虚朔望之可窥,大为阳,小为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大往小来,小往大来,阴阳循环,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阴阳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运斗时辰内,采鸿蒙未判之气,以为丹母,夺天地亏盈之数,以为命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盗机也,虽天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於人乎!天下乌得而见,乌得而知?如其能见能知,安能盗之?此其所以为圣,此其所以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贤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视一切万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泄漏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尝滋味,自满自足,又不自重性命,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适以自造罪过,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带逸字的诗句

1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2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孔雀东南飞》汉·佚名
3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唐·杜甫
4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唐·李白
5
即此旦明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唐·王维
6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唐·杜甫
7
作德心逸日休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五》南北朝·庾信
8
绝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
《羊》唐·李峤
9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其二》宋·陆游
10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今日良宴会》汉·佚名
11
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
《荷花》唐·韩偓
12
未有逸韵如此弦
《醉翁操·和东坡韵咏风琴》宋·楼钥
13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送贺宾客归越》唐·李白
14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唐·李白
15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和郭主簿·其二》魏晋·陶渊明
16
南逸浩淼际,北贫硗确中
《秋怀十五首》唐·孟郊
17
庾亮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
《月》唐·方干
18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望黄鹤楼》唐·李白
19
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模旁告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唐·李白
20
丁卯七月既望,余偕同志放舟邀凉于三汇之交,远修太白采石、坡仙赤壁数百年故事,游兴甚逸
《齐天乐·清溪数点芙蓉雨》宋·周密
21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唐·李白
22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帝京篇十首》唐·李世民
23
一溪云母间灵花,似到封侯逸士家
《竹十一首》唐·陈陶
24
舜欲省蛮陬,南巡非逸游
《湘妃怨·舜欲省蛮陬》唐·陈羽
25
志意既放逸,赀财亦丰奢
《轻薄篇》魏晋·张华
26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白帝》唐·杜甫
27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唐·孟浩然
28
钟鼓既设,举酬逸逸
《宾之初筵》先秦·佚名
29
厥政斯逸
《讽谏诗》汉·韦孟
30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駸駸
《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唐·杜甫
31
吾皇则之,无斁无逸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舜颂》唐·贯休
32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
《偶题》唐·杜甫
33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自叙》唐·杜荀鹤
34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唐·李白
35
圣皇索遗逸,髦士日登造
《荐士(荐孟郊于郑馀庆也)》唐·韩愈
36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咏利城山居》魏晋·支遁
37
坦腹素知王逸少,求贤不必商岩说
《满江红·人品如君》宋·马伯升
38
逸游是娱
《讽谏诗》汉·韦孟
39
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唐·李白
40
追欲从逸
《讽谏诗》汉·韦孟
41
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
《水调歌头·李太白画象》宋·李纲
42
逸气轩眉启昌宇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宋·辛弃疾
43
逸翮凌北海
《古意赠王中书诗》南北朝·范云
44
勉力在无逸
《杂体诗卢郎中谌感交》南北朝·江淹
45
岩穴多隐逸
《述志诗其二》汉·嵇康
46
劳生逸老
《减字木兰花·止贪词》宋·韦骧
47
将心自逸
《鹊桥仙·调羹粉桂》元·王恽
48
逸关岚气明,照渭空漪浮
《送卢郎中汀》唐·孟郊
49
明志逸秋霜
《拟青青河畔草》南北朝·鲍令晖
50
文辉锦彩珠垂露,逸兴江天绮散霞
《赠窦五判官》唐·韦渠牟
51
向来传注赖王逸,尚以舛陋遭讥评
《林德久秘寄楚辞故训传及叶音草木疏求序于余》宋·楼钥
52
种莲曾有社,应共逸人期
《送西士之南康》宋·戴栩
53
车前骥病驽骀逸,架上鹰闲鸟雀高
《寄当涂李远》唐·许浑
54
病骝观逸骥,举首嘶呜频
《次韵送毛正仲太博赴召》唐·朱长文
55
瑶坛日月静中长,诗思时时逸谢塘
《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因以》宋·范仲淹
56
蝶意蜂情,恣还飘逸
《失调名》宋·无名氏
57
祠庭均逸心夷犹,只恐富贵来相求
《送张安国舍人》宋·蔡戡
58
过憩裴逸人,岩居陵丹梯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唐·李白
59
五贼忽迸逸,万物争崩奔
《读《阴符经》寄鹿门子》唐·陆龟蒙
60
新结茅庐招隐逸,独骑骢马入深山
《送韩侍御归山》唐·张籍
61
客居江馆当炎热,春日云安逸色香
《五提干送云安春色以计还酒尊》宋·王洋
62
未藉知章敕,堪浮逸少觞
《独游塘头五首其一》宋·方回
63
逸气刘公干,玄言向子期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唐·高适
64
逸骥初翻步,鞲鹰暂脱羁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此后江陵时作)》唐·元稹
65
一劳而永逸,此成功无歝
《河决》宋·石介
66
政和父老犹存否,烦与殷勤访逸遗
《寄曾季永》宋·赵蕃
67
黄槊胜流公远诣,观澜逸兴我难看
《送人游福唐》宋·曹勋
68
看云情自足,爱酒逸应无
《赠南陵李主簿》唐·曹松
69
事简开樽有逸情,共忻官舍月华清
《新喻县酬王仲华少府见贻》唐·李中
70
陈即为逸人,忠献为显官
《题范忠献公真》宋·邵雍
71
日三品豆慎所尝,天闲逸气谁能量
《独骏图》宋·毛直方
72
翁参老龙华皓首,儿非逸骥附青云
《闻五月八日宸翰口号十首其一》宋·刘克庄
73
临行笑觅凝香谱,十驾那追逸骥材
《和衡守宋安序送行诗》宋·文天祥
74
向冥冥杳杳,湛彻壶天,领略清风逸乐
《瑞鹤仙·衷情崇淡薄》元·王吉昌
75
步徐携葛杖,兴逸鼓嵇琴
《次黄山中山居韵二首其一》宋·杨公远
76
民贼就擒捕,时或有奔逸
《鲤鱼山》明·归有光
77
天涯舟一叶,风送逸渔樵
《次韵司封使君和练推官春望之什》唐·朱长文
78
性直不从花县乐,分安求逸郁堂空
《挽舜元胡著作郎》宋·王安石
79
客来问我平生事,宠辱俱无老逸民
《次南仲韵》宋·杨公远
80
篱边黄菊人方逸,湖上青山兴不违
《晚兴》明·皇甫涍
81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赠垂光同年》唐·徐夤
82
性高怜散逸,官达厌公卿
《题郑侍郎岩隐十韵》唐·许棠
83
逸缀朱干动,多仪的马骧
《冬至观两宫盛礼忧奏御》宋·宋庠
84
纵有将军天下笔,不如无逸旧时图
《观李思训幸蜀图》宋·朱翌
85
紫微谈道渺无津,逸步飘然叹绝尘
《居仁与季言论养生方往叩之而原仲诗有金花充》宋·刘子翚
86
竹林逸老多馀庆,鸿苑奇书独饱观
《无心居士刘君挽词》宋·周必大
87
清才绰绰臻神妙,逸韵飘飘入杳冥
《圣俞诗名闻固久矣加有好事者时传新什至此每》宋·杜衍
88
凄楚霓裳,琼阙瑶台,经年暗锁清逸
《疏影(催梅)》宋·施枢
89
逸气凌秋鹗,清才莹玉绳
《刘生》宋·曹勋
90
心自隐忧身自逸,几时天马渡滹沱
《秋感(六首)》元·王逢
91
逸兴飘飘难并驾,好风发发待吹还
《吴仲权相别诗云欲少留桃川山中昨日同在伯怀》宋·赵蕃
92
乡老为品状,不以逸为嗤
《东州逸党》宋·颜太初
93
幸对风情添逸趣,好陪清话在莲宫
《赠英公大师》宋·李铸
94
髯尹超然定逸群,南游端为访云门
《次韵钱越州》宋·苏轼
95
东方就旅逸,梁鸿去桑梓
《会吟行》南北朝·谢灵运
96
何人笔下有香字,为杜陵翁补逸诗
《海棠》宋·王迈
97
何当遂逸性,川上作钓翁
《依韵和刘原甫舍人赴杨州途次赠予翩翩河中船》宋·梅尧臣
98
两贤成败关衰盛,雄材逸气王谁并
《淮安忠武王箭歌题垂虹桥亭》元·王逢
99
高逸诗情无别怨,春游从遣落花繁
《送如献上人游长安》唐·皎然
99+
六人相对座生风,继六逸、当年旧事
《鹊桥仙·旬会作》宋·郭应祥
99+
伊人今独步,逸思能间发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唐·高适
99+
公时青绫卧,逸思动秋野
《次韵王得之礼部夜直有作》宋·李弥逊
99+
逸少自惭君有誓,李期谁谓尔孤鸣
《次韵答王子贤所寄五首其一》宋·黎廷瑞
99+
南渡更衰乱,诸贤困逸遗
《季萧兄三贶诗且辱出示陵阳墨帖敢次韵一首为》宋·赵蕃
99+
平淮便放裴公逸,去越犹嫌范相迟
《代寿》宋·陈宗远
99+
精博昔骑省,奇逸今师川
《再和仲晦监簿》宋·刘克庄
99+
子云性佚荡,逸气相扶摇
《分题赋载酒亭送友人之四川》明·钱宰
99+
尚忆依莲王俭逸,空传治县次公优
《挽湔江令何公》宋·史尧弼
99+
艳歌逸响龡笙竽,酒酣意气高阳徒
《雪中月波即事》宋·葛绍体
99+
逸人未必犹酣酒,正溪头、风雨潇潇
《风入松·溪山堂竹·别本作子昂竹石卷子》宋·张炎
99+
吾皇图治急遗逸,空谷相望推蒲轮
《书节孝先生事实於先生诗编之后》宋·张舜民
99+
翩然逸想九霞间,仍是霓衣与鹿冠
《次韵何子闻安静观》宋·李流谦
99+
唱酬自有微之在,谈笑应容逸少陪
《呈公辟》宋·秦观
99+
琴高坐赤鲤,何许纵仙逸
《太湖诗。投龙潭(在龟山)》唐·皮日休
99+
尝觇金匮书,遗逸穷冥搜
《别徐商老奉祠归清江五首其一》宋·彭龟年
99+
常使屏风写无逸,应无烽火照甘泉
《读史》宋·陆游
99+
闲身与逸兴,并向物情夸
《东壁偶题》明·高叔嗣
99+
抱怀宁独固难穷,自与山林逸兴同
《步虚台》宋·孙仅
99+
西动金风飒飒,致清爽、往来飘逸
《雨霖铃以上重阳集卷之八》元·王哲
99+
远水长空连一色,使我吟怀逸发
《念奴娇·赤壁舟中咏雪》宋·秦观
99+
晨兴就清盥,思逸爱春天
《题画赠九成》元·倪瓒
99+
水逸山明,此情天付与
《齐天乐·寿贾秋壑》宋·奚岊
99+
识逸百神该
《祀敬亭山春雨》南北朝·谢朓
99+
湖海元龙,逸气飘然,可百尺楼
《沁园春·寿陈中书》宋·姚勉
99+
晚上危亭忆隐居,高情逸气古人无
《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其一》宋·吴芾
99+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唐·李白
99+
不碍哦诗佐清逸,明朝敛板又庭参
《和徐志父道中池亭独游之什二首其一》宋·廖行之
99+
高才盛文雅,逸兴满烟霞
《晦日宴高氏林亭》唐·弓嗣初
99+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宋·苏轼
99+
景逸倾芳酒,怀浓习彩笺
《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唐·姚合
99+
高名处下位,逸翮栖卑枝
《贻丁主簿仙芝别》唐·储光羲
99+
参军真俊逸,好是今文穷
《邓掾知言和暮春诗见视过形推的奖有意论诗报》宋·晁说之
99+
逸骥腾前路,鸣鸢激去程
《题迎薰阁》宋·张砚
99+
相对理琴瑟,逸响随风流
《与冢妇朱柔则》清·紫静仪
99+
高谈悬物象,逸韵投翰墨
《酬庞十兵曹》唐·高适
99+
大学能定心逸休,疾雷破柱方夷犹
《山间大风雨昼夜不止闻松声撼床戏成拙语谩录》宋·郑清之
99+
逸思歌湘曲,遒文继楚材
《得滕岳阳书大夸湖山之美郡署怀物甚野其意有》宋·欧阳修
99+
炉安吉位分龙虎,火逸神光身斗牛
《观铸剑》宋·陈郁
99+
徒欲仰高山,焉能追逸轨
《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唐·刘禹锡
99+
孙甘两奇逸,萧飒旧怜吾
《抚州初程夜寄孙温叟甘叔异》宋·赵蕃
99+
逸足常思骥,随群且退鳞
《落第后归觐喜逢僧再阳》唐·项斯
99+
贤人挹道随污隆,忽向西台就安逸
《吴侍郎生朝》宋·宋庠
99+
传杯兴逸,高会继龙山,簪嫩菊,插红萸,相对年年好
《蓦山溪·九日》宋·曹冠
99+
逸人怜此一崔嵬,峨翚危檐倚翠堆
《积翠楼》宋·白玉蟾
99+
同酬彩笔邀希逸,自举金杯呼谪仙
《长安明月篇》明·屠隆
99+
假使焦山真羽化,待华阳贞逸铭方瘗
《贺新郎·二鹤》宋·刘克庄
99+
唯通远山信,因致逸人书
《卖药人处得南阳朱山人书》唐·皇甫冉
99+
未遇勤求日,非沽隐逸名
《山居述怀》宋·薛嵎
99+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赠别王十七管记》唐·高适
99+
湖村有真逸,爱首钓鱼袍
《薛景石反庐》宋·赵汝回
99+
吾乡欧阳子,逸韵谐宫商
《题梅尉诗轴》宋·文天祥
99+
怀哉古逸民,披图发孤咏
《村居图》明·九皋声公
99+
缅想赤松游,高寻白云逸
《秋园卧病呈晖上人》唐·陈子昂
99+
艰危未肯当时共,诞逸空传后代高
《寄吕巽伯换酒亭》宋·叶适
99+
意深皆可补,句逸不因功
《九江和人赠陈生》唐·李咸用
99+
少年挟弹何狂逸,不用金丸用蜡丸
《句》宋·寇准
99+
远心穷碧海,逸兴凌高旻
《泛照湖游天章二首其一》宋·吴奎
99+
数君放逸仍怀古,老我悲凉况哭妻
《九日王越卿司法置酒要客始约登武安之塔为游》宋·赵蕃
99+
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
《寻香山湛上人》唐·孟浩然
99+
逸谚戏侮,博弈顽鄙
《和陶劝农六首其一》宋·苏轼
99+
际天逸德无人问,独倚高楼到晚锺
《野烧》宋·陈普
99+
逸老特蒙优诏赐,乞骸何用屡书陈
《严公解相还豫章追送淞陵作二首其一》明·皇甫汸
99+
如彼猎师,靡逸狐兔
《丁未之冬营房告成有亭翼然名之曰劝功且为歌》宋·袁燮
99+
头白无所成,唯堪伴幽逸
《送杰老住仙游》宋·唐士耻
99+
逸少偶书葵扇贵,羊欣闲卧练裙轻
《再次首唱韵和》宋·钱惟演
99+
身世付永摈,逸驾沦西驰
《赵南康可斋筑屋武康孟保园池乔木极有思致东》宋·董嗣杲
99+
高才飞健鹘,逸句吐明珠
《广支苏才翁挽词三首其一》宋·梅尧臣
99+
夜半下云旗,逸驾炊可攀
《次山房韵古意四首其一》宋·何梦桂
99+
渔父何疏逸,扣舷歌未阑
《江行夜泊》唐·李中
99+
岂知庵中乐,道胜心自逸
《运司园亭·茅庵》宋·杜敏求
99+
煌煌逸踪
《答中书诗》南北朝·谢灵运
99+
烦君傅遗逸,著我人樵渔
《寄钱翼之》宋·宋无
99+
不贰见知忠肃瓘,逸民晚遇太师光
《正伏承泽深佥判学士贤友以正生朝宠贶佳篇辄》宋·度正
99+
溪边照水周逸民,檐下横窗晋诗人
《曾德礼墨梅竹篆隶皆精岁在己未示似墨梅酬价》宋·曾丰
99+
晨招逸人来,远策缓藜杖
《山舍夜坐纪兴》明·张宇初
99+
逸兴云无尽,幽怀水不穷
《揽翠轩》宋·陈瓘
99+
吾闻何月卿,逸气欲倾泻
《寄题何子应金华书院》宋·冯时行
99+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此诗杨慎云是伪作)》唐·李白
99+
二孤五老独神往,八公六逸同天游
《奉陪杭右丞程礼部以文宇文宪佥子贞鲁县丞道》元·王逢
99+
归来见我喜,逸气凌高秋
《赠敦复》宋·张耒
99+
彼虽无食息,逸气自高翔
《感遇二十五首其一》宋·张耒
99+
逸兴只将诗句遣,清襟那就俗尘牵
《和吕巽伯韵》宋·徐侨
99+
小阮最逸群
《次韵分宁罗簿赠行二首其一》宋·王炎
99+
架书括遗逸,甕酎涵清醇
《迁阳道中奉寄阳正臣同年》宋·蔡襄
99+
拟将疏逸消豪气,寻罢酒徒寻猎徒
《江亭冬望》宋·陆游
99+
闲作山城吏隐居,敬君真逸寓渔矶
《咏震山岩彭徵君钓台》宋·祖无择
99+
子厚少年颇疏隽,字合飘逸往不覊
《游后洞诗》宋·刘贽
99+
逸志不拘教,轩腾断牵挛
《送灵师》唐·韩愈
99+
永嘉人事尽归空,逸少遗居蔓草中
《右军墨池》唐·刘言史
99+
赐环留逸响,五马助征騑
《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唐·柳宗元
99+
东海一豪士,西山两逸民
《豪士》宋·喻良能
99+
江湖多放逸,献替欲谁论
《送李补阙归朝》唐·徐凝
99+
所适虽淹旷,中流且闲逸
《彭蠡湖上》唐·张九龄
99+
吾宗老太白,俊逸自幼年
《读太白集》宋·李吕
99+
酒兴曾无敌,诗情旧逸群
《访许用晦》唐·张祜
99+
驻旌元帅遗风在,击缶高人逸兴酣
《题击瓯楼》唐·张祎
99+
剧谈容谩叟,逸兴慕潜夫
《登原仲茅亭》宋·刘子翚
99+
鱼鸟好自逸,池笼安所钦
《在郡秋怀二首》唐·张九龄
99+
君才独颖出,逸驾不可攀
《沿檄柯山归别张特秀》宋·楼钥
99+
逸哉我三士,冒雨探奇幽
《雨中宿超化寺》宋·李廌
99+
轮奂非所慕,兹焉颇放逸
《近结茅屋数椽以可赋轩揭取子美可以赋新诗之》宋·喻良能
99+
公朝论人物,翻以逸为奇
《东州逸党》宋·颜太初
99+
高情物累遣,逸气烟霞飞
《田假限疾不获还庄载想田园兼思亲友率成短韵…赠杜幽素》唐·李峤
99+
扬子江心空百链,只将无逸监兴亡
《端午帖子词》宋·苏轼
99+
泽民固重事,逸兴聊可辍
《湖州李使君闻予游庐山寄书云为我一谢清绝》宋·陈舜俞
99+
史君邂逅分鲜鲫,斫脍还成逸少图
《中秋同儿侄登宝峰亭》宋·王之望
99+
君方年盛才有余,逸骥宁容在羁馽
《送刘仲起主簿》宋·楼钥
99+
少休均逸豫,独往异沉沦
《寄致仁欧阳少师》宋·曾巩
99+
庾老登楼饶逸兴,李仙把盏发狂歌
《中秋月》宋·赵汝鏏
99+
御前曾刻百篇书,可但常披无逸图
《端午帖子·皇帝阁》宋·周必大
99+
嗟尔居者逸,拥毡坐高堂
《寄录事王君玉》宋·陆文圭
99+
且倾光禄酒,逸气随觥船
《癸酉冬雪》宋·孔武仲
99+
长风送逸驾,荡荡登虎关
《送滕子昭绩溪罢归》宋·范成大
99+
英姿凌虎视,逸步压龙骧
《上刘侍中》唐·杨巨源
99+
逸兴不可羁,飘飘出笼鹤
《还山》宋·释文珦
99+
诗家登逸品,释氏悟真筌
《酬乐天醉后狂吟十韵(来章有移家惟醉和之句)》唐·刘禹锡
99+
逸兴倾醇酎,清谈岸角巾
《送人赴阙》宋·张嵲
99+
吾宗学湖州,师逸功已倍
《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宋·黄庭坚
99+
诏书起遗逸,草泽咸搜罗
《秀才石君予同年子也携书见投重之以歌诗意甚》宋·苏颂
99+
逸兴欲寻丁氏宅
《次韵彦舍席上有作》唐·朱长文
99+
掾曹乘逸兴,鞍马去相寻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唐·杜甫
99+
相招竹林逸,更作桃源游
《徐成之园亭三咏·竹径桃花》宋·孔武仲
99+
往还得隐逸,谈笑皆旧故
《山居杂诗九十首其一》宋·曹勋
99+
挂帆欣暂逸,薄险悸深挤
《早行五首其一》宋·赵蕃
99+
沉机已寄谢安棋,逸兴何惭阮孚屐
《次韵明仲游栖云阁》宋·刘子翚
99+
赖是时从安道逸,有时共说伯仁贤
《寄周允升》宋·赵蕃
99+
或写闲逸句,句法如天成
《赠霆伯侄》宋·姚勉
99+
朝咏暮吟看不足,羡他逸蝶宿深枝
《观海棠有成》宋·宋光宗
99+
憨态还从逸响传,亭亭邀立画堂前
《为海客索赠鼓娘刘翠仙》近代·陈三立
99+
掀髯笑,做庐山隐逸,大宋神仙
《沁园春·赠清虚先生》宋·曹勋
99+
可是英灵招隐逸,芳名千载起兹辰
《题玉岩》宋·李傅
99+
煌煌太史公,逸气横八方
《怀古四首为知己魏倅元长赋兼呈王永叔宗承载》宋·刘过
99+
不嫌逸令醉,莫试仙壶酒
《答裴集、阳伯明二贤各垂赠二十韵今以一章用酬两作》唐·皎然
99+
铁丸穿过牝先倒,药气存伤牡逸弛
《获鹿再咏》清·乾隆
99+
相对竹林三四友,气压阑亭豪逸
《酹江月王怀州寿日丁酉年》元·李俊明
99+
公退琴堂动逸怀,闲披烟霭访微才
《僻居谢何明府见访》唐·伍乔
99+
贺监家居逸兴民,枝分鉴水阔容舠
《龙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数权与史诚之更相酬和》宋·司马光
99+
人谁安逸浪中鱼,事费经营纲上蛛
《寿苏友橘》宋·郑会
99+
当年染罢八角芒,金阙上章求放逸
《笔架山》宋·白玉蟾
99+
林泉萧酒逸平生,不识人间宠辱惊
《答张念五见寄》宋·韩维
99+
虽欲求暇逸,何能幸须臾
《答和叔城东寻春》宋·韩维
99+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魏晋·陶渊明
99+
逸轨高标下可扳,风流人物晋唐还
《闻常伯韩公下世感赋》宋·姜特立
99+
坐镇均劳逸,斋居养智恬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宋·王安石
99+
山林招隐逸,巷陌起公卿
《送刘明复知凤翔二首其一》宋·孔武仲
99+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汉武》宋·刘筠
99+
足逸诗书囿,锋摇翰墨场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唐·柳宗元
99+
潭上药灵多饵菊,林间诗逸半书蕉
《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因以》宋·范仲淹
99+
居闲敢自逸,隐几玩文词
《熏风二首其一》宋·张耒
99+
奔逸绝尘不可及,蹇欲从之良独难
《次韵茂恭见寄》宋·喻良能
99+
逸翰金相发,清谈玉柄挥
《哭蒋詹事俨》唐·崔融
99+
之子歌远游,征车事奔逸
《和立斋对菊二歌》宋·王柏
99+
天骥虽老,举鞭脱逸
《数日前,梦人示余一卷文字,大略若谕马者,》宋·苏轼
99+
零陵太守吟情逸,惟过浯溪未有诗
《句》宋·齐术
99+
希逸近来成懒病,不能容易向春风
《夜看牡丹》唐·温庭筠
99+
自古渔樵有遗逸,未应只说鹿门庞
《过李山人居》宋·仇远
99+
缀篇嗟调逸,不和揣才贫
《送令狐绹相公》唐·贾岛
99+
人占逸驾应空北,君自良图已运南
《宋伯华趋朝用川字衫字韵作二诗送之》宋·廖行之
99+
飘然逸思发于天,三百年间一谪仙
《项尧章惠二长韵姑赓前篇敬复》宋·曾丰

谁能用现代含义解释一下 黄帝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天之道,并不只是随意的抬头看天,而是指天文观测和天文计算。为什么要进行天文观测呢,因为要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执天之行,便是以天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意思。天文和历法,是一切弊基文明的源头和肇始。

人类之所以要研究天文历法,原因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先有需求的驱动和鞭策,才有应用的发展,需求是应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有什么样的需求,才会有什么样的应用,没有相应的需求,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应用。人类以前吃肉的,后来人口繁衍太多,动物的肉不够吃了,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吃草,也就是后来的粮食和蔬菜水果。以吃草替代吃肉,这是农业文明起源的根本原因。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之大业成,谓之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观象授时,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以及观测出来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本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深入阐释。

我们的祖先,通过圭表测影,以矩尺为基本测量工具,利用和重差法,算出来了数,也就是一年有365.21天。在周天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算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四个极值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时便定了下来。

圭表,一个带刻度的长杆;矩尺,类似于现在木工使用的角尺,学生使用的三角板。它们是基本的天文仪。勾股定理和重差法,是基本的算术法则。这些天文仪器和数学法则,是上古先祖们,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的主要道术。我们教科书上说,勾股定灶冲理最早产生于商代,这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勾股定理和重差法就无法算出来周天和四时极值点。所以,正确的结论是,勾股定理产生于六千年前的中国上古时期。

觉得很吃惊是吗?更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祖先的数学能力,强大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他们只使用一把矩尺,就可以算出来日地距离。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数学能力会对其他民族学生存在巨大优势呢?因为这是祖传的能力,都祖传了快上万年了。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能力。

中国的数学,是天文学的产物。我们中国的数学,和西方的数学,从一开始就迥然不同。西方说我们的数学是应用数学,我们可以说西方的数学,是脱离自然和物理现实的跳大神数学。

周天根据四个极值点,一分为四,定下四时,一年就有了四季。四时定,就有了四象,四象分别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

冬至一阳生,天数为一,所处季节为冬天,为老阴,对应的是北方,对应的星象为玄武。春分,天数为三,所处的季节是春天,对应的是东方,为少阳,对应星象为青龙。夏至一阴生,地之数为二,所处季节为夏,对应南方,对应的星象为朱雀,为老阳。秋分,地之数为四,所处季节为秋,对应的西方,为少阴,对应的星象为白虎。

奇数为阳数,为天之数。偶数为阴数,为地之数。如果我们用数字来表示四时和四象模型,简单的总结下,是这样的:

天数一:冬季,北方,老阴,水,玄武。

天数三:春天,东方,少阳,木,苍龙。

地数二:夏天,南方,老阳,火,朱雀。

地数四:秋天,西方,少阴,金,白虎。

到这里,四时象数模型建立了。四象,只是对四时的取类比象,使得抽象的象数模型再具象化的过程,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它。金木火金只是象,不是物质,也更不是构成物质的元素,这个是比较常见也比较幼稚的误解。

四时模型建立后,面临着两个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天生阳气的时候,天一生水,天三生木的冬春两季,比较寒冷?而地二生火,地四生金的夏秋两季,则比较炎热呢?显然,阴阳的演化,出现了滞后和推延。

第二个问题,四时模型,只是静态的,而天地则是不停的运行的,四时模型并不足以解释天地周而复始运行的现象。

为了解决新问题,还得进一步进行推演和计算。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们把天地相合,分成三个过程,生,租辩谨交,成。一、三、二、四是天地阴阳二气生发的过程。阴阳生发之后,要天地阴阳互相交午,这是交的过程,是五。五这个字,本意为天地交午。

天地交合之后,才能化成。天一交五,成地六。天三交五,成地八。地二交五成天七;第四交五成天九。天五交五,成地十,十复归于天一,进入下一年阴阳二气的循环,周而复始。

至此,我们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把天地运动的象数模型,完美的建立了起来。用图形来表示,这就是河图。

天地阴阳互生,为一三二四。天地阴阳交午,为五。天地阴阳互成,为六八七九。互生有四象一三二四,互成也有四象六八七九。在中,六八七九为四象,六对应的是冬天,为老阴。九对应的是秋天,为老阳。所以,阳爻用九之数表示,阴爻用六之数表示。

在先秦的典籍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说法,说天生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变复归于一。很多人会感到困扰,阳气的运动,不应该是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的吗?这个问题,看河图就可以豁然开朗了。冬至一阳生,阳气生长到了夏天和秋天,大地才会表现为阳气的旺盛,这便是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再变,接下来又是冬天,继续以终为始,进入下一年的循环生息。

这十个数,不仅建立了一个完美的象数模型来解释天地,而且也是后世所有数学的基础和源头。十个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十进制?西方人说,是人有十个手指头,所以掰着手指头数数,就有了十进制,何其粗鄙,何其愚蠢。这十个数,和十进制,都是中国人的祖先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而得来的,并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传播到了全世界。

受中国的影响和文化输出,大概过了几千年后,其他民族,比如环地中海地区的诸多蛮夷,印度地区的蛮夷,他们也在进行天文观测。但是很悲惨的事,他们的心智只能理解周天的四个极值,给出一个静态的四时模型,而不能理解天地交合的动态模型,因为他们理解不了阴阳,也理解不了天地相合,天地二气交易交通,而化生万物的道理。他们没有交易的思想,也没有阴阳的思想,所以只能止步于比较低级的静态宇宙模型。

这些蛮夷们对天文和数学的理解,认为四个数就可以解释宇宙了。这个四数模型,在环地中海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元素。在印度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大。并进一步认为,四个数是生成宇宙的元素,这纯粹是倒果为因。因为数只是天文观测的产物,显然不可能是生成宇宙的原因。

中国的学术界,有很多鄙薄之徒,认为中国文化讲五行,其他的民族都讲四元素模型。我们太特殊太例外了,这是我们不如别人的地方。蛮族之所以讲四象模型被劣化妖化之后的四元素模型,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对天地进行天文观测和推算,只能推演到四,无法推演到五。更无法推演到六七八九十。从四象到五行的推算,是中国文明远远高于其他民族的体现。

有了河图象数模型,解释了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观象授时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扛起锄头快乐地去种地了吗?还不能。如果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更精准而具体的指导,还需要对河图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推算。算出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就是洛书模型。

现在,我们有了八个极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这八个极值点为根据,把周天分为八等份,这便是八卦模型。八卦是什么?八卦就是历法。八卦的每一卦,分别对应三爻,总计有二十四爻。把周天分成二十四份,,便诞生了。

经过前面系统的讲解,交代完了背景知识,现在我们可以可以来回答,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的含义了。五在这里的涵义并不是简单地指五行。而是指,天数为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五,二四六八十,也是指天地交午于五。天地阴阳二气,只生不交则不能化成,不能化成则万物不能生生不息。天上有五,并不是指有五个太阳,也不是指太阳之气的五种形态,而是用五之数,指永恒的太阳。天地阴阳二气,相生相交相成,无不是太阳所推。

在河图中,永恒的太阳,居于中央,为五之数,它是一切生命的推动者和创造者。《管子》说:“道,在天为日,在人为心。”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贼,盗天者为贼。谁是盗天者?太阳。我们寻常人,只知道太阳化育万物,但是太阳是如何化育万物的呢,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谁能掌握这个原理,谁就能获天授王权,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化成天下,这是见之者昌的意思。

在上古,掌握农时,指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百姓就会尊他为天子。我们的文化,讲的是君权天授,为政以道。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如果我们上一句,把五贼简单的理解为五行,五贼在心这句就说不通。心里装个是什么意思?天地五常之气,对应在人身中,应该是与五脏各自对应。肝对应木,心对应火,肺对应金,肾对应水,脾对应土。如果心把金木水火土都装完了,那其他四脏还装什么?

在本句中,五贼在心,说的是五行之火装在心里吗?也不是。火,只是道之一象,不可能以一象而化万物。能主宰万物的,能施行于天下的,只有道。施行于天,便是天子以天道治理天下的意思。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在上古时期,因为掌握天时,意义过于重大,所以各种天文仪,都是秘而不宣的国器,如果泄露了这些天文仪和算术方法,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有了这些天文仪,就可以测算出来天时,测算出来宇宙运行规律,这便是宇宙在乎手的意思。这些天文仪,在上古时期,主要是规矩,圆规和矩尺。我们用一张图来形象的说明下,什么叫宇宙在乎手。

图:伏羲女娲持规矩图

估计看了图,有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不就是圆规和角尺吗?这是忽略了古人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智力和数学能力。现在给你一把圆规和角尺,你能算出来整个天文学和数学吗?古人就可以。

还有一个问题,伏羲女娲人首蛇神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涉嫌怪力乱神?并非如此,而是极有深意。这一点到后面我们会解答。另外,还有人看到圆规和矩尺就往共济会上瞎比划,这也是太过于穿凿了。我们祖先六千年前就已经很娴熟地使用规矩创立整套的天文学和数学了,而所谓的共济会这个异端组织,他们只不过是最近几百年,才从我们的文化中,山寨过去了一点皮毛罢了,不足为道。

西方人和犹太人的祖先,以及其他各色蛮夷们的祖先,他们的天文仪器并不是规矩,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好笑工具和幼稚的数学算法。没有成熟的天文学来建立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他们就无法建立成熟的农业文明,就没有充裕的粮食吃,只能吃草吃动物吃人,没办法只能持续做了几千年的蛮夷。直到近代,我们的农业技术泄露外流,才把他们从野蛮愚昧饥荒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把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都计算出来,天子为百姓和万物立法则,以天之道,化成天下,万化生乎天子一身,这叫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天之性是什么?它是强阳之气。天为什么会生出人呢?因为万物都是一种封闭的首尾相连的迭相食关系,通俗的说,就是食物链。要么吃别的生物,要么被别的生物吃。谁能吃谁,谁会被谁吃,取决于力量和智力的博斗。

我们开篇就说,我们的祖先之所以率先建立农业文明,就是因为动物们都快被吃光了。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同时也站在了人类文明链的顶端。

天的强阳之气,化为万物,万物迭相食,人类站到了顶端,说明人类是强阳之气所化之物里面最强大的生物,人类代表了天之强阳之气。所以说,天性,人也。

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道,易,时,机,变,兆,萌,发,生,长,化,成,老,终,始。到了什么时候,应该发生什么,这个便是机的意思。天之机,应时而出。人之机,相时而动,随机应变。

可见,人心是不定的,不定就会乱。乱,就会亡。人类怎样才能不至于被自己的心智所互相毁灭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立一套天伦的规矩,和一套人伦的规矩。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立天之道,为天文。以天文,定天伦。再以天文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则人文成,人伦成,以定人也,百姓开化。百姓开化,方成为人。被定好的人,就是华夏人。夏这个字,就是文明人的意思。没被中国的人伦所定好的人,在历史上,一直都不被我们的祖先承认是人。所以才称呼他们是夷狄禽兽。

什么是人?我们首先要给出人的界定。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界定显然是错的。因为动物也存在社会组织,也存在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如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动物也可以被称之为人。

恩格斯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鸟会用树枝筑巢,河狸会用树枝建河坝,猩猩会用小棍子戳蚂蚁窝吃蚂蚁,它们都会使用工具,如果说会使用工具的就是人的话,那么它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动物。这显然是错误的。

中国历史上,对人的定义,是指能观察天道而推知天文,以天文而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天伦定,则法天则地合于天。人伦定,则天人两分敬于天。合天伦顺人伦,立人于天地间,方能建立国家,建立文明,才能有史官系统,对国家的一切进行记录,并形成典籍。并能以历史典籍为参照,来指导自己未来生活,这样的人,才算是人。人是文明的产物,只有开化了的人,彻底脱离了动物界的文明人,才是真正的人。

一个民族,是不是存在文明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看这个民族历史上,有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史官系统,有没有形成历史典籍。凡是没有史官系统,也没有历史典籍的民族,只能算是兽人,而不是人。由兽人部落组成的社会,显然不足以称之为文明。

按照这个对人的界定,那些华夏之外的人,被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狄的人,处于人兽结合部的人,显然并不是人,他们只是长的像人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开化。他们所谓的信仰,不过就是一些动物式荒唐好笑的蒙昧世界观。但是,因为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所以他们嗓门大,喜欢反诬我们没有信仰,如同猴子反诬人不长尾巴。我们应该这样回应他们:我们有道,你们没有道;我们是人,你们是动物。只有动物才需要信仰。

世界上最荒谬的一个结论,便是认为地球上存在七十亿人口,实际上,地球上只有十亿人口。其他的六十亿所谓的人口,都是兽人。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按理说,地球上应该存在十四亿人类。但是兽人的反向污染,让很多中国人的心智,已经退化成了兽人的状态,沦为了精神上的兽人。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天发杀机,杀字用的很妙,时易命移为杀。天体不停的运行,对于运动着的物体来说,每一个瞬间,都是往时的逝去。对于生命体来说,每一个时变,都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失去。

移星,指北斗七星斗柄方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图:夜空中的北斗七星

易宿,是指二十八星宿,在不同的季节会在星空中发生易位。二十八星宿,是根据四象模型所衍生出来的天文模型。

为了便于人们对天文历法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四象模型,有一个抽象再具象化的过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便是这种再具象化的产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星群,用以标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节气变化。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天时变,推动地时变,地时变则节气生。

龙蛇起陆,龙蛇是指苍龙七宿。苍龙七宿,如下图所示。

图:苍龙七宿星象图,箭头所指为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此大火星,和五行星之一的火星,是两颗不同的天体。

起陆,是指当大火星在傍晚出现在东北方的天空时候,那就是春夏之季节,百姓可以开始进行农耕了。当大火星出现在偏西的方位,意味着秋冬到了,农事即将结束。

苍龙七宿就象一条苍龙,是华夏先民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而且,苍龙七宿的运行规律,是易学里的重要构成部分。易经里面说的九五飞龙在天,就是指夏天时候,苍龙高挂在南方的天空。

我们文化里,龙的形象,便是出自天文学。为什么龙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因为苍龙七宿,可以指导人们,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收藏。对于农业文明来说,这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事物和规律。

现在,我们来回答,为什么伏羲会有人首蛇身的形象。在上古时,授民以天时进行农事,这是一种天机,只有天子才能掌握。当天子根据历法告诉百姓,农时到了,可以耕种了,可以收割了。百姓会觉得天子掌握天数天机,是一个天神一样的人,而不是普通的人。而怎么计算出来历法的,这是秘不可宣之道。

既不让百姓知道天文历法之密,又得百姓百姓明白天文历法之用,怎么才能做到呢?伏羲就会让百姓去观星象。告诉他们,看到苍龙七宿的龙头升起了,春夏就到了,就可以开始农事了。百姓照着做发现,真的特别灵验。

他们就会觉得,伏羲太神奇了,苍龙七宿太神奇了,好像伏羲的命令,出自苍龙的命令。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就把伏羲的形象,和苍龙的龙头叠合在了一起。这就形成了,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进一步,神话伏羲,把他和天叠合在一起,认为是伏羲创造了万物。实际上,是天创造了万物,伏羲只是掌握了天文历法,施行天道于天下罢了。

于是,对于苍龙七宿的崇拜,龙就被赋予了天生万物的象征,和龙的形象和能力叠合在一起的伏羲,也被人们赋予了人类始祖的象征。综上可知,伏羲的人首蛇身,是天文学现象,而不是怪力乱神现象。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人应时而动,见机行事,为人之杀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人的农业生产,同样也适用于天下的一切事物。

天地反覆,天地造物,人用万物。天地成理,人以天地之理,代天化成天下万物,使万物以利民。用我们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为我所用。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人类改造自然,是不是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呢?显然不是的。如果不遵循天地之理乱加改造的话,就会受到天地的惩罚,遭受祸殃。

反过来说,如果天时到了,天机已发,而人不去应时而动的话,那也是会受到天的惩罚的。这叫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对于华夏先民的农业生产来说,那就是需要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刚刚好等农时到了的时候,再进行相应的农事劳动。

同理,对待其他的所有事情,也是如此。无论任何事,一定要遵循天理,依照时机,才能做到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的从容应对,以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好的结果。以此行事,则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以天道为判准来行事,合天则发,不合天则静观其变,以待其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愚鲁之人,会有所不及,这是性拙之故。智巧之人,则会有所过失,这是性巧之故。怎么才能纠正这两种错误的悖道行为呢。那就要去巧去拙,去过,去不及。做到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道理说起来都很容易,如何做到才比较难。怎么才能去拙,去巧,去过,去不及呢?如何才能做到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呢?

圣人认为,人处在极致虚静,精足神全的状态下,是不会妄作妄为的,而是是自然而然的契合于道。用列子的话来说,我何以知天下?至虚之极,万物就会自己撞入我的身体,而无需我主动去迎合。

九窍之邪。人何以不能精神足全,因为人有九窍,不停的在精神外驰。就像一个装着精神的池子,有九个洞,不停的往外漏水一样,那么水一定是会被漏光的。而一个充盈的池子,里面的池子是满的,那么这个人,他本然的就会与道相合。比精神外泄更可怕的是,如果池子里面的水少了,外面的脏东西还会倒灌进来,接着人就会病祸双至。

其中有三个洞,是漏的最厉害的,那就是口眼耳三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该开的时候才开,这叫动。不该开的时候,就堵上,这叫静。宜动则动,宜静则静,是谓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按照流俗的理解,火生于木,不是很正常的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火生于水,水生于火,水火相济,才是合乎道的。

前面的四时模型里,火生于水,为地二生火。水生于火为天一生水。这样才能天地交泰,生生不息。

火生于木,等于是要天三生火。在农业生产中,如果春天来的太早了,春天气温太高了,那么庄稼就会歉收甚至绝收。祸发必克,等收割的时候,庄稼一定不会丰收。

同理,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其他的一切事,都遵循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治身来说,如果是心火生于肝木,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把自己的精气给烧光。用我们之前的精神池子来做比方的话,是他把池子所有的洞都挖的更大了,还要竭力的往外泼水。

治身,治家,治业,治国,道理都是如此。再举个例子,对于做企业来说,火是业务扩张,水是现金流。火生于木,就等于是入不敷出,给自己加了债务杠杆。这样的企业,一定是危险的。有多少现金流,做多大的生意,只有火生于水,低杠杆率的企业经营,才是安全的可持续的。

祸发必克,结合下最近的这些事,看看银行一收紧银根,那么多之前风光的高杠杆率企业,他们的商业帝国,一夜之间就倒塌了。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奸,为不道之人、害道之人、妖妄邪僻之人。如果这样的人,领导国家,或者辅佐君王。等天地人时机发动,那么国家一定会崩溃。由奸人做造成的这种崩溃,是全方位的。经济崩溃,军事崩溃,金融崩溃,外交崩溃,统治崩溃,祭祀崩溃,文化崩溃。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古时候,如果有人没有掌握天道,不懂天文历法,就去做君主,去指导百姓做农业生产,节气没到,就让人去耕种,显然结果会比较悲惨。庄稼不可能会丰收。种下去的时候还没觉得会崩溃,等到了收割庄稼的时候,才发现会颗粒无收,这就是时动必溃。

同理,如果一个不懂得怎么以道治理天下的人,去做君主,或者一些不懂得怎么治理国家的人,去辅佐君主,以妖妄邪僻之法来治国,等很多祸国殃民之举到期之后,就会发现,它们给国家造成了无穷的祸患。如果再不进行匡正,国家就会崩溃,或者趋于崩溃,或者濒于崩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怎么样才能成就功业,怎么才能不生病,不破产,不亡国?需要合道。如何才能合道,需要修炼。修炼什么呢?我们前面说的那些,首先要能观天文察时变掌握天道。

同时,为了不离道背德,需要去拙去巧;需要绝九窍之邪,闭塞三窍,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还需要防止心火犯木而丧失根本,而是应该虚心实腹,深根固柢。

根不深,本不固,就会生奸。奸邪生,则国家亡。所以,如何避免国家亡于奸邪,一边要深固自己的根基,本固则道生。一边要锄奸,击奸则奸亡。道生奸亡,则江山稳固,百姓安康。知道修炼这些的人,便是圣人。
作者:白云先生

上一篇:张字的五行和笔画是多少 张字的五行和笔画是什么

下一篇:更多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相关文章
更多十二生肖文章

精选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