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是什么意思
比肩是古代传统八字星命术中用神之一。意思是日干与其他相关的干支五行相同。即所谓“同我”。
基本解释为:并肩。并列,居同等地位。指局信轿帆地位同等之人。一个连接一个。形容众多。即披肩。
拓桐帆轮展资料:
八字论命,以干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刑冲合害见王黛林(出生时间与命运)为基础,从日柱的日干与其他各干支的关系而定出:比肩、劫财、伤官、食神、正财、偏财、正官、七杀、正印、偏印十个专有名词,称为“十神”,每一个“神”都同时代表着多层涵义,而且还会受到其他各神的影响而改变其原来的性质。
比肩皆是的解释
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
成语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然雅达通博,不代而生;浮学守株,比肩皆是。”
比肩皆是的近义词:比比皆是比比:到处,处处。形容遍地都是清明灵秀之气所搏陵秉者,上自前银前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红楼梦》朝为师生
比肩皆是的反义词:屈指可数∶限定于有限的或确定的数字内医生们告诉他,他的日子屈指可数了∶扳着手指头就可算出来。形容数量少今
成语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慧清人与物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canbefoundeverywhere
比比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600成语比比皆是注音ㄅㄧˋ ㄅㄧˋ ㄐㄧㄝ ㄕˋ汉语拼音bìbìjiēshì释义比比,每每、频频。
「比比皆是」形容到处都判码是。
语本《战国策.秦策一》。
「比肩皆是」、「摩肩接踵」、「触目皆是」典源《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
臣窃笑之。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1>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2>,犯白刃,蹈煨炭3>,断死于前者比比4>是也。
……」〔注解〕(1)怀衽:怀抱,胸前衣襟。
衽,衣襟。
(2)顿足徒裼:以脚跺地,空手露体。
徒,空。
裼,音ㄒ|ˊ,袒露。
(3)煨炭:热灰火炭。
煨,音ㄨㄟ,热灰。
(4)比比:宋鲍彪本《战国策》「比」下多一「比」字,兹据补。
典故说明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进而统一天下。
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赏罚不明,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然后怪罪人民不能效忠。
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
而秦国制度完备,信赏必罚,人民「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意谓段薯:人民都勇于赴死,为国家效命,不怕刀枪火炭,断然战死沙场之人「比比是也」。
因此,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只要政策得当。
就用「比肩」来表示很多。
后来「比比皆是」这个成语就从「比是也」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到处都是。
书证01.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秉笔之士所用故实,有淹贯所不究者,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从来者,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
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02.宋.富弼〈论辨邪正〉:「其有在方策者,比比皆是,不可殚引。」
03.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04.《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列传》:「趣召之人,率皆迟回,久而不至,以要君为高致,以共命为常流,可行而固不行,不疾而称有疾,比比皆是,相扇成风。」
05.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丧师衰绖》:「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
06.《红楼梦》第二回:「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
用法说明【语义说明】形容到处都是。
【使用类别】用在「处处皆是」的表述上。
【例 句】<01>如今社会富裕了,住高楼、开汽车的人比比皆是。
<02>在你们山上难得一见的乌鱼子,在我们这渔港比比皆是。
<03>像他这种擅长电脑打字的人才比比皆是,有什么好骄傲的?<04>在纯朴的乡下,乐善好施的人比比皆是,让人觉得很有人情味。
<05>这种样式的产品比比皆是,你不必急于买下,货比三家不吃亏呢!<06>我们一走进会场,各种精雕细琢的玉器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给掘燃哪。
<07>一到周年庆,百货公司里的折扣品比比皆是,看得顾客心动不已。
<08>这个人的语文能力太差,写起文章来,不但词句有欠顺畅,而且错别字比比皆是。
近义词:俯拾即是,触目皆是
反义词:屈指可数,绝无仅有,寥寥无几辨识请参考『辨识600』参考语词比比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