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大寒潮最新消息 12月底大寒潮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2月大寒潮最新消息 12月底大寒潮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2023-2023的跨年活动想必大家也已经是期待了很久吧,但是根据最新的气候消息,今年的元旦跨年将迎来一次超强的跨年寒潮速冻全国,到时候全国25个省会城市气温将迅速降低,迎来史上最低气温,大家游玩之际也要做好防寒准备哦~
中央气象台预计,12月28日至31日,将有一股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届时大风降温雨雪都会陆续登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汉、江南等地可达10~12℃,并将伴有4~6级偏北风,阵风可达7~8级,级别堪称今冬最强寒潮。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表示,此次寒潮过程具有速冻式降温、混合式雨雪等特点,将“冻透”八成国土,25个省会级城市气温都将创今冬新低。降温最剧烈的时段为12月29日至30日,像是东北一带,长春、哈尔滨最低气温仅有-26℃左右,极为寒冷;而华北一带像是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下周最低气温或跌至-12℃左右。
中东部大部将迎近8年来最冷跨年日
受寒潮影响,今年全国大部地区都将在晴冷中跨年,其中中东部大部都将迎近8年来最冷跨年日。像是太原31日最低气温将达-23℃,体感堪比东北,为1951年以来最冷跨年日;济南31日最低气温达-12℃,将是1962年以来最冷;合肥31日最低气温达-7℃,将是2023年以来最冷。
风寒效应体感更寒冷大部冷如“三九”
降温的同时还伴有大风,预计12月28日在内蒙古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将有4-5级风,29日内蒙古、华北、江汉、江淮、江南等地将先后出现4-6级风,内蒙古、华北部分地区阵风或达7-8级。虽然此次寒潮过程不如2023年霸王级寒潮强,但风寒效应将加剧体感寒冷程度,妥妥的速冻模式。像是银川过程最低体感温度将近-20℃,北京过程最低体感温度在-15℃;而在南方,上海、杭州过程最低体感温度也接近-7℃,冷如“三九”。
雨雪方面,此次过程由于水汽条件有限,雨雪强度不会太大,华南出现今年首场降雪的概率不大,雨雪分界线徘徊在江南中北部一带。预计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南部、黄淮有小到中雪,江汉、江淮、江南北部有雨转雨夹雪,江南中南部、华南有小雨,局地中雨。
张娟补充,其实从16日前后开始,数值预报模型上对于这次过程已开始有所显现,在西伯利亚地区不断有冷空气聚集,且蓄力时间长,随后横槽转竖,高空槽引导强大的冷高压气团入侵我国,造成剧烈降温。
一段时间气温的偏高或偏低属气候范畴,主要是大气、海洋、陆面、冰雪等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太阳给海洋加热使海温升高0.5℃,海水的升温蒸发就会影响大气环流。对于我国来说,热带海温、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都是影响冬季气候的重要因素。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研究员袁媛认为,造成12月以来多地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4个强”——12月欧亚中高纬呈较强的经向型环流,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宽广的低压槽也偏强,在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也明显偏强,这些都是使冷空气总体从偏西北方向自北向南影响我国的有利因素。从大的气候背景上看,拉尼娜的发展和北极海冰异常偏少是两个主要外强迫因子。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在多数拉尼娜年盛期的冬季,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都比较大,冷空气活动也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的气温都容易偏低。”袁媛说。
今年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9月北极海冰是历史第二少,10月、11月也分别是历史最少和第二少。“海冰偏少也有利于冬季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东亚冬季风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易较常年同期偏低。”但袁媛同时指出,在目前全球变暖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异常的因素更加复杂,具体到某个偏冷阶段或者某个强降温过程,主要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直接结果,很难说是由哪个或哪几个因子起作用。
目前,拉尼娜仍处于发展状态,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可能在本月底达到峰值,强度可能是中等强度。北极的海冰偏少状态,也不易改变。因此,从近期来看,我国气温总体偏冷的状态还将持续。
总之,下周初全国各地将度过今冬以来最冷时段,是时候该请出你为这个冬天准备的终极御寒装备,羽绒服是对寒潮最起码的尊重,帽子、围巾、手套等一个也不能少。
天冷的时候,为给身体供应能量,心跳会加快,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低温时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心血管病患者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可能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洗澡前先调高浴室温度,避免冷刺激;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多喝水,多吃蔬果,少食大鱼大肉,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
注意生活细节,起床、站起来等体位变化时慢一点,别快速起身。
留意心脏“受凉”预警信号,如出现胸部疼痛、心慌心悸、眼前发黑、胸闷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顶着寒风行走,有时会喘不上气、不停咳嗽、恶心想吐。这是因为寒冷干燥的空气会让鼻子发干,刺激咽喉部位,还会使小气管收缩,以致出现呼吸道应激反应。
冬天外出要护好口咽部,尽量用鼻子呼吸,避免冷空气侵袭。
白天注意多喝水,每天喝足1200~1600毫升,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肺食物。
居住在北方地区,如果家中有加湿器,可清洗干净后使用,将空气湿度保持在45%~60%。
11月26日至12月1日,入冬以来最强寒潮天气来袭,经气象部门综合评估其综合强度达到历史同期(11月)第五,超过2023年11月上旬寒潮。中央气象台为此在11月27日至29日持续发布最高等级的寒潮预警——寒潮橙色预警。
“最强寒潮”来袭
回顾此次过程,此次寒潮天气降温剧烈,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到历史同期第一;中东部地区气温由前期明显偏高转为偏低;贵州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今冬首场降雪和冰冻天气。
11月下旬开始,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寒潮预警,大幅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开始影响全国多地,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多地出现超过10度以上的降温,最低气温0℃线也南压至江南东北部至湖南南部、贵州南部一带。
12月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天气公报显示,至当天凌晨,本轮大范围寒潮天气基本结束,全国多地出现小幅升温;但预计12月上旬,新疆及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偏低3-5℃。预计南方地区低温天气将持续至12月5日前后。
本次寒潮究竟有多强?
降温幅度大,具有极端性
受寒潮影响,全国大部地区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达到8℃至16℃,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贵州、湖南、江西等地部分地区超过20℃;降温幅度超过16℃的国土面积有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22%)。西北地区、华北北部、华东、江南西部和南部、华南中北部等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到历史同期第一,具有一定极端性。
降温过后,全国大部气温由前期明显偏高转为明显偏低,气温0℃线最南到达江苏南部、江西北部到陕西南部一带,华南最低气温不足10℃。甘肃、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共30个国家气象站日最低气温突破11月历史极值。另外,南方地区低温天气将持续至12月5日前后。
新疆寒潮强度大,暴雪强降温突出
新疆此次寒潮强度达到历史同期第2.最低气温最大降幅为35.6℃,远超11月历史记录,最低气温为-48.6℃。
南方多地迎来今冬初雪
26日以来,西北和中东部地区出现较大范围雨雪,降雪强度总体不大,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贵州、湖南及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等局地出现冻雨。
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北部等地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南方并伴有大范围雷电天气。
降温天气推动煤炭、天然气价格同步回升
国内多地正式进入“过冬模式”,从国际范围来看,北半球的降温和雨雪天气也变得频繁,寒冷天气导致取暖需求回升,也让煤炭、天然气两大重要能源产品的价格出现上扬势头。
相较于去年冬天的紧张形势,今年全球能源市场的形势有所缓和,但仍无法掉以轻心。尽管多国都做好了煤炭、天然气资源的准备工作,但进入冬季去库存阶段,能源价格的上涨仍无法避免,同时极端严寒天气也是今冬市场要面对的最大未知数。
寒潮天气推动煤价回暖
煤炭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在迎峰度冬的关键时刻,煤炭市场的供需和保障情况受到各方关注;全球市场内,由于能源价格的持续高企,煤炭的重要性也再度凸显。
伴随着气温的降低,在需求回暖的预期下,煤炭价格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但机构预计,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天气对市场的影响还相对有限,短期内用煤需求和煤价都难有大幅提升。
10月下旬以来,由于北半球多数国家的当地气温都略高于往年均值,传统采暖季的到来相应推迟,在需求未出现明显回升的情况下,多地煤价都出现连续下跌,呈现疲软态势。直到11月下半月之后,随着寒潮天气的来袭,替代发电取暖能源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以及澳洲雨季、南非铁路中断导致供应受限等因素,全球煤价出现反弹势头,纽卡斯尔港、南非理查德港和欧洲三港的动力煤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国内市场方面,近期由于产地疫情反复,内蒙古、陕西等地因交通运输受限而出现库存压力,煤炭坑口价出现每吨百元不等的降幅,港口煤价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随着寒潮天气的影响,煤炭市场情绪出现好转,煤价已经开始反弹。
新湖期货指出,除了内蒙古以外,其余煤炭主产地的出货均有所改善,寒潮提振刚需,支撑贸易商价格,报价继续上调。数据显示,目前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已经涨至1408元/吨,较一周前明显提升。
国内市场方面,今年国内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国内原煤产量达到33.2亿吨,同比增长11.2%。国家发改委11月30日发文指出,全面进入供暖季以来,全国统调电厂电煤供应量保持高位,连续多日大于电煤消耗量,存煤保持在1.75亿吨左右的历史高位。
煤价后续涨势如何?Mysteel分析指出,部分贸易商认为此次寒潮覆盖范围虽广,但持续时间较短,对电厂库存的影响有限,当前煤价虽然出现回调但实际成交有限。后续来看,未来10天影响国内的冷空气的实力都相对较弱,预计电厂日耗增长将不及预期,后期补充库存仍将以长协为主,甲醇尿素等化工行业的亏损虽较前期有所收窄,但由于需求低迷,短期内用煤需求也难有提升。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认为,近期寒潮的强度对沿海电厂终端日耗带来的阶段性增量,不足以改变煤炭市场中期偏弱的趋势,沿海市场短期内反弹空间将相对有限。
全球气价小幅反弹
伴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清洁转型,天然气已经在各主要经济体的能源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能源高价的时代,天然气也成为越冬过程中最重要的能源种类之一。近期,伴随着气温的下降和供暖季的开始,全球天然气的价格出现上涨势头。
11月11日,欧洲TTF天然气期货价格曾创下105.4欧元/兆瓦时的阶段性低点,此后便一路震荡走高,目前已经回到140欧元/兆瓦时附近。尽管这一价位较8月的高点已经显著下滑,但仍高于往年的平均水平。截至12月2日,洲际交易所NBP天然气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格为339.67便士/Thm,较前几日小幅上涨。
国内市场方面,由于整体供需较为宽松,三季度以来,国内LNG价格一直处于持续下跌的态势,近期由于寒冷空气到来,取暖需求增加,叠加内蒙古、西北多个大型LNG厂减产,LNG市场也开始触底反弹。12月1日,金联创全国LNG出厂(站)均价较上周上涨42元/吨,来到5703元/吨,同比下跌21.75%。
金联创天然气高级分析师孙雪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受寒潮提振采暖需求回升,上游销售压力有所缓解,支撑着近期国内LNG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冬供资源准备较为充足,国内天然气整体供应较为充裕,局部供应略收紧,部分城燃及储备库已经启动LNG补库。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1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冬供暖季我国天然气资源总体上是有保障的,高峰时段、部分区域受持续寒冷天气等影响可能会出现供需偏紧情况。
由于今年一季度俄乌冲突的爆发,欧盟已经决定逐渐切断其与俄罗斯之间的天然气贸易。在冬季到来之前,欧盟已经通过削减需求和填充储气库等措施,保障今冬的天然气供应。
金联创天然气分析师王亚飞表示,随着11月下旬欧洲各地气温下降,当地燃气供暖需求环比10月明显增加,但较过去同期的水平仍偏低。受益于欧盟采取的强制削减消费措施,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水平的增加,欧洲地区的天然气消费仍相对疲软。叠加欧洲天然气库存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欧洲的天然气供需形势或将不太紧张。
路孚特首席电力与碳分析师、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秦炎表示,10月气温偏暖帮助欧洲暂时推迟了取暖季几周,维持了储气库的高位,所以欧洲天然气供需形势略有缓和,但风险仍在存在。气温、风电、法国核电的上线情况,都将是影响西欧电力和天然气市场的重要因素。
中国天气网独家报道 我叫寒潮,2023年12月底来到中国,“跑遍”大江南北,冻透大约八成国土,大家都叫我“年度霸王级寒潮”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2月大寒潮最新消息 12月底大寒潮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2月大寒潮最新消息 12月底大寒潮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