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3月22日航天质量日 2021年航天质量日的主题的文章,本文对文章3月22日航天质量日 2021年航天质量日的主题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2021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奔向星辰大海,脚步永不停歇。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召开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发布会上,展示了2021年中国航天的最新成就,并披露了2022年中国航天事业的“任务清单”,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新计划催人奋进。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22年,中国航天接力开启“超级模式”,全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6次发射任务、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全面建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开展首飞……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镌刻中国航天发展新的时代标高。
航天发射活动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多个重大航天工程进展顺利
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活动继续刷新纪录。全年共执行55次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发射115个航天器,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再创新高,达到191.19吨,同比增长85.5%。其中,长征系唤正列运载火箭完成48次发射任务,全部取得成功,发射次数居世界宇航企业第一。
年度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连续75次成功发射,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和不同类型载荷的能力,运载能力、可靠性、成功率迈入世界前列。
运载火箭的推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高轨运载能力5.5吨至7吨的空白,具备零倾角轨道卫星、探月、探火和小行星探测等任务的发射能力。
此外,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也取得全面突破:500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全工况半系统试车成功山绝,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首台工程样机研制成功,上面级25吨级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首台推力室挤压试验圆满完成……这些研制中的各型发动机,综合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未来可满足重大航天任务的动力需求。
上天入地,各显神通。助推器、整流罩带伞降落技术得到成功验证,攻破了整流罩再入大气层过程结构解体难题,首次实现中国运载火箭整流罩带伞降落,为后续达成整流罩落区精确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幅提升和唯悔了落区安全性。
在航天器研制活动方面,全年研制发射航天器数量居世界第二。在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应用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基本完成。年度内5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其中,天和核心舱于去年4月底成功发射,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开展。空间站首批航天员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个月在轨进驻并安全返回。目前,第二批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开展为期6个月的长期驻留。
——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实现“绕、着、巡”。中国的这一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实现三星组网。天通一号03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天通一号01星、02星组网,构建起中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对亚太区域的覆盖。
——天链一号05星成功发射。该星与在轨的天链卫星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第一代数据中继系列卫星圆满收官。天链卫星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为载人航天系统、中低轨航天器、运载火箭等提供了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
——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风云三号E星的发射运行,填补了全球晨昏时段大气探测信息的空白,实现了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有效提高和改进了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及时效。成功发射的风云四号B星,可见光分辨率达到250米,居全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分辨率首位,是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星。
——海洋二号D星成功发射。该星与海洋二号B星、C星在轨组网运行,标志着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建成,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时、高频次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体系。
——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羲和号的应用,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空白,提高了人类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此外,羲和号首次在轨应用磁浮技术,开展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平台首次在轨飞行试验。
——广目地球科学卫星成功发射。该星成为全国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能在人为活动强烈区域开展能源消耗、人居格局、近海海岸环境的精细探测,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上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2021年中国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继续增长,商业航天基本形成主要产业链布局。航天东方红、深圳东方红、中科院微小卫星、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埃依斯航天、时空道宇等公司共研制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其应用领域不断延伸,已覆盖通信、遥感、技术试验、空间科学等各个方面。
构建起较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让航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生,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建设
通信广播服务方面:中星9B卫星针对4K、8K高清、超高清视频节目传输设计了高功率合成专用转发器,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或体育赛事提供了高质量直播、转播和传输服务。同时,中国通信卫星还为海内外用户提供了安全、高效、跨地域的通信连接服务。中国首次低轨宽带卫星与5G专网融合试验的相关技术,能够应用于极地科考、深海远海、远洋勘测探测等场景,提供宽带无线通信保障。
国土资源服务方面:中国遥感卫星技术深度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应用范围、规模、深度持续扩展,实现对中国陆地国土2米级分辨率季度、亚米级分辨率年度约90%的有效覆盖,并具备1∶1万航天立体测绘和高光谱探测能力,已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空间规划、地质勘探、监督执法等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常规信息保障。卫星数据共享共用形成规模,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海洋资源服务方面:中国发展了海洋水色、海洋动力、海洋监测卫星系列,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海洋遥感数据应用不断丰富,在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环境监测与保护、渔业捕捞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气象观测服务方面:中国气象卫星经过50余年发展,先后成功发射19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8颗气象卫星在轨工作,形成了极轨、静止两个系列化、业务化的综合观测星座,具备对大气及地球多圈层系统精细化综合探测能力。
交通运输服务方面:在公路运输领域,北斗系统助力提升智慧交通,超70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安装使用北斗系统,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在水路运输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天津、日照等地综合运用北斗系统、5G通信等技术手段,建成自动化码头,实现厘米级精度操作,促进了港口智慧化转型。在民航领域,中国机队接入高速互联网,为推动民航客机联网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智能交通方面,应用“北斗+5G+”技术,使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突破。北京冬奥会首钢园智能车联自动驾驶综合运用北斗、5G、AI等技术,可满足车辆0.1米级的连续高精度定位需求,实现首钢园的自动小巴车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并实现无人接驳摆渡、无人零售、无人配送等10大业务场景的示范运营。
应急管理服务方面:中国航天在自然灾害和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中国陆地观测卫星针对国内外141起自然灾害及重大应急事件,安排遥感卫星应急成像3677次,共享应急数据38571景。中国已建成北斗综合减灾救灾应用系统,实现全国应急救援一张图有效动态远程监控,按“部、省、市(县)”三级平台部署,已在全国10多个省开展规模化建设应用,推广北斗终端超过4.5万台。
另外,中国航天在生态环境服务、农业生产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电力行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2022年,空间站重大任务有序推进、运载火箭将创造多个“首次”,中国航天将续写新的辉煌
2022年,中国宇航发射和研制工作继续开启“超级模式”、在高位运行。全年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呈现出3大特点:
——发射和飞行试验次数持续保持高位。计划安排5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140余个航天器。
——重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巨大。建造空间站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是全年宇航任务重中之重。全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6次发射任务,全面建成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将实现首次6个航天器组合飞行,首次航天员驻留达6个月,首次2个乘组航天员同时在轨。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以及多型商业运载火箭将开展首飞。
此外,还将发射多颗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科研卫星和业务卫星,满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应急救灾、气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用户的应用需求,全年发射计划中还包括北京三号B星、钟子号卫星星座03组卫星等多次商业发射任务。
——研制任务持续保持高强度、技术攻关难度大。2022年,重点开展以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器等为代表的多个型号研制工作,推动卫星应用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打造“航天+信息化+”产业形态,加快建设高轨卫星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民商一体的卫星遥感综合运营服务体系,北斗应用向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延伸。
面对艰巨繁重的研制任务和科技攻关,中国航天人将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增强历史自信,勇担历史重任,开启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发展的新征程,推动中国人探索太空行稳致远,续写新篇章。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21年,中国航天又迎来了突飞猛进的一年,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一年以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1、天上有“宫阙”: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随后,它先后与天舟二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入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按照预定计划,天宫空间站还会在2022年迎来两个实验舱和数次天舟/神舟对接任务,从而完成全部建设。
△天宫空间站示意图(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遥想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29年的不懈探索,让“长征”、“神舟”、“天舟”和“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如今,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上宫阙”,“天神”航天员们自由天地往返,让中华文明古老的飞天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
2、天上有“神仙”:空间站应用达到新高度
建设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它能促进航天、甚至很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天宫空间站,不仅工程意义显著,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相比较此前载人航天任务主要为实现技术的逐个突破,天宫空间站则到了技术投资“大丰收”的阶段,更强调科学探索与实际应用价值,打造我国探入宇宙的“太空实验室”。因此,天宫运行第一年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科学应用事业的突飞猛进。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图片来源:载人航天办)
例如,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已经实现了四次高难度的出舱行走,每次持续时间6-8小时,远长于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的20分钟出舱行走突破。并且王亚平也迈出了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的“第一步”。目前,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正驻留太空,他们预计工作约六个月时间,必将打破中国航天员最长滞空纪录。
此外,空间站还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径向对接等多项技术突破,大大增强了相关技术性能。在具体应用方面,空间站的科学实验类型和数量也将远超此前所有任务的总和。在航天科普方面,天地互动的“太空课堂”也在数以亿握游计的学生脑中埋下了航天的种子。
3、祝融号“下凡”:中国火神踏上火星
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地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重大突破:天问一号,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祝融号,成为中国首个火星巡视器(火星车)。祝融,源于中国古老神话中“火神”的名称,成功踏上了火星!
△祝融号与着陆平台由分离相机拍摄的火星合影(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4、羲和号升空,中国进入探日时代
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悄拿“羲和号”。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人类这唯一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深入了解它的磁场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启皮搭等重要物理过程,让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探日艺术效果图(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用这个如此特殊的名称形容一个探求太阳起源的卫星可谓浪漫无比。除此之外,另一太阳神话的主角“夸父”也在酝酿之中,它将是个24小时面对太阳的太阳天文台,为我们揭示太阳的一举一动。
羲和探日,夸父追日,是中国航天对太阳研究过程中撰写的新神话。
5、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火箭发射突破纪录
△中国现役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图片来源:Tea-tia)
长征火箭的名字来自毛泽东著名的《七律·长征》一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并未完全结束。该诗描述了长征期间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最著名的一句是开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未来,长征依然会继续行进!
6、长七甲归来,长征火箭历史性扩容
在经历了初次发射的挫折后,长征七号甲(A)火箭终于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归来,并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长征七号甲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的基础上扩展而来,吸收了金牌火箭长三乙的优点,实现了三级半构型。长七甲整箭完全使用无毒安全推进剂,专注于高轨任务,它的运力、尤其是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一下增加到7吨级,填补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7吨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长征七号甲火箭发射前近景(图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
长七甲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很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和高密度发射。它还首次测试了Ka频段6M卫星数据天基测量技术,直达天链中继卫星,大幅减少了对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依赖,也必将逐渐开启长征火箭遥测的新时代。
7、太空烽火台,“天链”链接天地
地球自转对于航天任务的遥测是个巨大的阻碍,当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遥测站观测到时,就会进入通信盲区。为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条链接天地的信号中继通路,犹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让信息交互畅通无阻进行。
△“天宫课堂”顺利进行的背后是天链系列卫星保驾护航(图片来源:央视)
中国的中继卫星通信系统,其名为“天链”。经过了若干年的建设,天链一号系统终于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与此同时,天链二号系统也已经陆续发星,并在此前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升级。学生们能畅通无阻地参与“太空课堂”,航天员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级“太空Wi-Fi”,长征火箭和太空飞船能自在遨游太空,这些都离不了天链在幕后的辛勤工作。
8、精彩继续,嫦娥探月实现更多历史性突破
嫦娥三号让人类时隔37年再次着陆月球,嫦娥四号让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让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继续进行。
△嫦娥五号轨道器仍在太空中漫游(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2021年,中国航天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样本,并向国内外科研工作人员发放研究。由于嫦娥五号的发射情况和控制情况几乎完美,它的轨道器部分还有大量推进剂结余,因此它开始完成各种高难度“附加题”。
在把月壤样本送回地球附近后,它于2021年3月15日13时29分穿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成功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点,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完成这项任务!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仅如此,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仍在月球背后超期工作,为人类不断揭示这永不可见月面的奥秘(由于潮汐锁定作用,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看到月球背后的绝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现,载人登月未来可期
中国现有的载人航天主要依托于长征火箭(2F、5、5B、7)、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但是它们对于未来载人登月和踏入更远的深空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已经确定未来进行载人登月,并且一系列准备已经就绪,例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已成功试飞、新载人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已进入密集研发阶段。新型号火箭,成为载人登月的焦点。
△新型火箭发动机样机图(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发动机。2021年,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首台工程样机,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惊艳亮相,标志着该发动机关深阶段研制工作圆满完成。或许通过对比更能说明它的意义:长征五号是中国现役最强火箭,它的核心液氢液氧发动机YF-77在真空中推力约为70吨,“仅为”新型号发动机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新发动机推力为三倍,但研发的难度和技术复杂度可远不止三倍。
10、多面开花,中国将走向更远深空
2021年,人类的火箭发射次数已经突破了冷战期间的最高点,这也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正式到来。这个时代机遇,可能远远超过曾经的航海时代、陆权时代和航空时代对目前世界各个强国的意义,作为曾经深受苦难而如今处于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中国的行星探测将是个庞大的太阳系探索计划(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目前,中国航天还在进一步稳步向前。预计在2022年,中国航天将会继续保持高频率火箭发射。中俄也发布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高规格联合声明,意味着双方将会携手踏上月球。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务,也已经正式立项。国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此外,还将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可以说,这是个星辰大海的时代,中国航天人就是这一批乘风破浪的弄潮儿。他们不仅让一系列华夏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也在这宇宙的一隅不断缔造出新的太空神话。
参考文献:
【1】《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重型火箭220吨级发动机现身》,http://www.xinhuanet.com/mil/2021-07/29/c_.htm,中国航天报。
【2】国家航天局2021年6月12日新闻发布会,http://www.cnsa.gov.cn/n/n/n/index.htmlv 。
【3】《步入“探日”时代!中国已制定羲和、夸父两项太阳探测计划》,http://stcsm.sh.gov.cn/xwzx/kjzl//969b7687c59e4901a4e38f0e87a775d5.html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4】《2021 in spaceflight》,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21_in_spaceflight, Wikipedia。
【5】《“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http://www.xinhuanet.com/sikepro//28d65fcac8a63e5ab4d9552d8d/c.html ,新华网。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3月22日航天质量日 2021年航天质量日的主题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3月22日航天质量日 2021年航天质量日的主题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十二星座
本文标题:3月22日航天质量日 2021年航天质量日的主题
本文链接:http://m.xingzuo789.com/article/119122.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3月22日航天质量日 2021年航天...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月8号的开园通知怎么写 1月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0月29号快乐八开奖结果 2021...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8月22号日照赶海时间是几点 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crv活动 crv2022年的文章,本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西安11月8号婚礼流程表 西安11...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巴西12月8号什么节日放假 巴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8月23号视察华为公司工作 8月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5月8日西安城墙事件 5月8日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8月美国出口数据图表分析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