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_十二星座_星座运势

星座运势>星座运势>十二星座

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

时间:2024-10-02 04:56:25 作者:曹查理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的文章,本文对文章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样的传媒生态。要在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神圣、地方性与全球性、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存续要素间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后时代像泰山东岳庙会这样的传统民俗必须顺应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应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传媒生态,以提升社区参与度,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平台、传播形式等层面进行更为多元的整合传播。

关键词: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泰山东岳庙会;生存语境;整合传播

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真正来自于民间的、在不同地域风情的土地上依托于庙宇所滋生并繁衍出的一种文化现象,有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之说,赶庙会亦成为很多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刘铁梁称中国城乡的庙会活动是汉民族民俗宗教的基本实践模式之一,兼具祭神和集市的双重目的。大部分庙会不仅是民众感谢诸神、祈福纳吉的场所,也是较为集中地欣赏和感受地方性传统民间文化、进行商贸活动之地。叶涛对庙会的此种性质有这样的论述:庙会是由信仰的力量而产生,进而又借助信众的积极参与而发展,从本质上来看,庙会是一种信仰文化。同时,在庙会信仰特征的基础上,派生出庙会的附着性特征,这就是活跃在庙会上的文化娱乐和商贸交易的内容。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为当地民众世代相承的庙会规模大小不等,或位于闹市或居于名山、乡野,都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以后,它们中的很多被列为不同级别的非遗,如初步形成于汉、于唐宋得到发展、后兴盛于元明清及民国时期、至今已传承千年的泰山东岳庙会是中国民俗文化同时也是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以及世界庙会文化的典型代表。人们认识到正是由于古人对泰山的景仰和对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的崇拜,以及历代帝王们在岱庙举行封禅大典等庆典活动、佛道的宗教活动以及民众的朝山进香活动,从而在岱庙一带形成了以祭祀活动、贸易活动和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庙会。2008年,泰山东岳庙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泰山文化中普通民众参与性、互动性最高的一种活态化的非遗存在形式。

冯骥才于2011年提出了非遗后时代这一概念,他认为在非遗认定完成之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当我们进入了非遗后的时代,即完成了非遗认定之后的时代,在基本完成了非遗抢救和认定工作之后,我们就大功告成,不再管它何去何从了吗?当然不是。当非遗保护作为一项运动热潮退去之后,冯骥才先生当年所提出的问题及他给出的否定性答案一直适用,如悬顶之剑般提醒我们理性认识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现实图景,以危机意识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已然出现的一些现象。

本文以泰山东岳庙会为主要考察对象,剖析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探讨如何利用新的传媒科技和更为多元的传播平台进行整合传播,以契合传播泛在时代的内在逻辑要求,从而增强民俗文化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力。

一、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现实图景

民间文化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不仅仅是字眼的更替,而是中国对非物质性精神性遗产予以认定的一种现代文明观,契合了民间文化特别是传统民俗普遍面临的濒危困境,亦为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合法性的话语基础。由于地方政府对民俗等非遗所进行的旅游或其他相关产业的开发,使其产生了文化资本的增值效应,其内价值和外价值都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系统中似乎实现了由边缘向中心地带的位移,赢得了重视和更多关注的目光。如泰山东岳庙会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自2009年起一年一度以逛东岳庙会、祈平安福贵为主题,由泰安市政府主办,委托泰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和泰安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承办,成立专门的策划小组,设计了庙会会徽和泰山吉祥物四喜童子,并陆续推出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周、中韩民俗文化周、台湾信众祈福巡游等活动,每年的实施方案除传统项目外都力求有所创新。

但民俗文化的这种表面繁荣只是一种肤浅的表象,在不断向前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庙会和其他众多民俗一样,随着乡土社会的损蚀、乡村神圣空间的压缩,面临着程度不一的庙会实践的衰落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庙会被地方政府出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而打造成旅游景观、趋向旅游产业化等问题。

尽管201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专门法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成为非遗保护重要主体之一后确实也采取了诸多关于非遗保护的措施,但是很多民间文化生存发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在传承和传播的路途上仍面临重重困阻,存在一些误区。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过度市场化和产业化给传统民俗带来的异化危机,如曹何稚在对同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妙峰山庙会所做的田野考察中指出,恢复后的妙峰山传统庙会并不完全是过去传统庙会的复归,而是加入了一些出于经济利益考量的元素和环节。这些做法弱化或消弭了仪式的庄重性和神圣性,使表演性和舞台化痕迹愈发浓厚。同时,现在各个庙会特别是在设于著名风景区的庙会中,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远远超过真正因怀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进香的香客。刘晓也通过对泰山管理部门所进行的泰山民间信仰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后指出,游客的大量增加实际上并没有促使香客增多,来泰山朝山进香、参加庙会的骨干依旧是传统泰山信仰所辐射的地理区域,尤其是以泰山周边、山东各地以及山东相邻省区为主。庙会的狂欢属性在非遗保护运动的语境下得以进一步强化,参与者宗教信仰的淡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普遍现象。对大部分抱着游玩心态的游客来说,宗教实践既不普遍也非首要,即便存在往往也被化约为一项娱乐或一场交易。如此种种现象使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人际关系模式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庙会中去,这与旧有的以人神交流为基础的自组织性庙会机制不同,分别处于新旧两个体系中的参与者不能进行良好的对接,自然导致交流的不顺畅,游客与香会关系紧张、时有矛盾冲突发生。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泰山东岳庙会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约庙会发展的瓶颈,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政府和民间互动不足、管理部门和承办部门之间缺少组织和协调的问题。申遗成功后最初两三年的庙会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由分管市长挂帅,相关各部门积极参与,各部门领导协调集体办公,调动各自资源支持庙会。但是时至今日,上级部门都不再参与,只剩下具体执行的基层部门在苦撑。二是庙会的举办由最初的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拨款150万元,之后逐年减少,到现在则必须完全走市场化道路,上级财政投入为零,庙会承办单位不得不通过招商来支付各项活动所需的各项开支,这必然易于使传统民俗遭致上述过度市场化和产业化危机。

此外,在现代消费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选择更为多元的情况下,庙会不论身处城市还是乡野,抑或像泰山东岳庙会这样地处风景名胜区,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参与者日趋老龄化、年轻人对其兴趣不足的状况。在笔者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即使是泰安当地的年轻人,对泰山东岳庙会不仅所知甚少,而且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100人中,只有37人曾经参加过庙会的活动。而庙会作为一项以群体性、全民性为主要特征的民俗活动,假如失去作为生力军的一代代年轻人的参与,政府即使花费再大的力气组织和保护,庙会的后续发展也缺乏生机和动力。

当代社会无孔不入的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强势崛起,以及全球化、现代化等众多因素所带来的冲击,使研究者们悲观地得出当下庙会正面临规模缩小、后继无人、传统流失等问题的整体性危机,这些都是与庙会的存续与发展攸关的核心问题。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产生于农耕社会的庙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受到所处的社会语境的影响,也和当时的民众需求直接相关。庙会曾经具备的重要功能如进香礼佛、春游社交、娱乐身心和物资贸易等,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除与宗教信仰相关联的进香礼佛外,其它功能基本可以被高度发达的现代商贸业和服务业所取代。现在的民众对庙会最为期待的是其所沉淀的传统文化符号意味,陈勤建在对上海龙华庙会的研究中也指出这就是其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是近代以来许多传统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中断后的当代社会与都市文明所稀缺的资源之一。所以文化传播就成为庙会等传统民俗在当下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一切对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都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二、媒介化社会的社区参与和整合传播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第2条中对保护这一主题词的阐释为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在非遗保护的整个链条中,位于中间位置的宣传环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已完成确认、立档的基础上,后续的研究、保存、保护、弘扬、传承和振兴这些环节都与宣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媒介化社会的时代语境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Wilbur Schramm)认为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而作为在传播过程中用以过滤、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载体,媒介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的感觉器官、神经中枢和传播肌肉系统,受众藉由媒介对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构后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来感知自身所处的外在世界,领略媒介所具有的环境监测、社会整合与传递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功能。而传媒科技快速的迭代更新带来传媒业的繁荣发展和传播平台与终端的多元化,使现代人日益感受到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影响力。媒介日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化社会成为我们的时代语境,这一论断已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图景。在这样一个媒介影响力全方位渗透、传播平台全媒体推进的媒介化社会中,人们意识到媒介化是媒介与其他社会范畴或领域之间的一种彼此影响的过程。媒介化并不意味着媒介对于其他领域明确的殖民化,而是关于媒介、文化和社会三者的互动以及日渐增强的相互依赖性。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在媒介化社会进程中,与媒介传播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不仅可使民俗文化得以世代延续和传承,最终成为每个社区成员的文化记忆,同时还有利于国家认同感的培育。

(二)社区参与理念下的民俗文化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对社区群体个人这三个常一体化出现的概念反复强调,它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明确指出应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而且应该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世代相传,阐明其目的则是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还提及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当中,都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由此可见,倡导民众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贯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准则,而强调社区参与则是其核心理念,这里的社区是指那些从根植于非遗传承实践的共同(共享)历史联系中产生认同感或持续感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实现非遗保护的社区参与,是以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为前提的。这就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动脑筋,在上述传统民俗不容乐观的生存境遇下,让更多民众知晓民俗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要义,使保护这些由老百姓所共同创造和认同的生活文化成为大家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构筑传统民俗的多元话语体系。冯骥才身体力行并呼吁知识界的专家学者们从四个方面来参与非遗保护,一是科学保护,二是广泛传播,三是利用弘扬,四是学术研究,但这个多元话语体系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参与,还要动员尽可能多的大众参与其中。从2008年至今泰山东岳庙会每年都会策划推出新的项目,书画展、民间收藏精品展及捶丸研讨会、全民健身挑战赛、文创产品展示等体现庙会时代特点的特色文化、经贸活动作为庙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传播庙会文化的有益延伸。庙会组织者还与泰安大中院校的社团和协会联手,庙会期间在岱庙举办了一些颇具时代特性的活动如青少年编程设计大赛、大学生汉服展示活动等文娱活动,努力吸引青少年群体来参与庙会,其他如以中老年市民为主的京剧票友演出、以女性为主的瑜伽表演,还有针对小学生开展的今天我去逛庙会征文,这些活动的策划设计目的是为了吸引岱庙所在地各层次民众都能参与和关注庙会,提升庙会的社区参与度。虽然这些活动因其现代色彩仿佛有悖于传统庙会的氛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庙会的起源虽是以民间信仰而起,但它本就是带有浓郁烟火气的集体狂欢,历史上一直都是民众当时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这些活动项目的加入在聚拢人气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庙会因时而变的特性和对社区参与性的强化。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统一是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庙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景观。而不论是政府的非遗政策还是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普通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都要借助于传播来实现。

(三)全媒体语境下民俗文化的整合传播

当下新旧媒体渐呈融合之势,媒体格局和信息传播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已然面临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媒介生态环境。被誉为媒介预言家的麦克卢汉曾指出新媒介是新环境,他认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者说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那么在赛博空间已经成为当代人生产生活新的重要空间,且视觉文化蓬勃兴起之时,民俗文化的公众传播必然也要顺势而为有所创新,考虑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对传播资源进行优势整合,在文字手段之外借助于现代传媒科技提升和强化对泰山东岳庙会等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像传播。

1.传播内容的多维整合

在民俗与人、地理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中,来整合传播内容。庙会是一个地区民俗、生产与贸易的集中展示场所,那么对于泰山东岳庙会的传播不应只是与庙会这一文化空间直接相关的礼仪和活动,还要有对礼仪的呈现者、观看者身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的传播,以及庙会期间在岱庙唐槐院、汉柏院推出的泰山皮影戏、山东梆子、汶河大鼓、泰山剪纸、泰山葫芦、泰山糖人和面人等泰山地区传统特色手工艺展演及演出者的生活状态和故事,在民间信仰与世俗生活的结合中来弘扬和展示泰山文化。因为人是一切民俗中最具生命活力的承载者,可以通过各色人等的故事展现泰山东岳庙会这一民俗仪式和过程背后的文化传统,例如其所包含的祈愿、敬祭、感恩、缅怀等多重文化内涵,并在日常叙事中体现它的发展历程和实存状态,深挖中国传统民俗作为民间文化在历经千百年的积淀中所涵盖的历史、宗教、哲学与艺术等元素,及其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人生理想与主导价值观念。

2.传播平台和主体的整合

3.传播形式的多元整合

《水浒传》《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和元曲《刘千病打独角牛》等文学作品中,就有对泰山东岳庙会直接而细致的描述。人类传播史从象形文字发展到如今的超文本时代,对于民俗传播而言,以文字、图片、音频、影像为传播符号,可以构筑包括纪实短片、电视剧、电影、游戏、动画、插画、沙画、H5等全媒体时代多种呈现形式的传播样态。作家王灿国创作了国内首部以东岳庙会吉祥物泰山四喜童子为原型的长篇神话小说《泰山童子》,并在2021年泰山东岳庙会期间在岱庙汉柏院举行首发仪式及签名售书活动。而相对于平面的文字媒介,视觉传播更契合我们所处的以感官与形象消费为主的大众文化时代。曾创作《闯关东》《老农民》等热播鲁剧的著名编剧高满堂应邀创作一部关于泰山的电视剧,如果把泰山东岳庙会的场景和有关情节置于跌宕起伏的剧情中,那么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剧的力量,泰山东岳庙会就有可能获得较佳的传播效果,无疑是当代传播庙会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视觉文化的来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本质是高度视觉化的文化,今天已有无数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参与到这一文化的建构中来。视觉文化的转向也成为当代文化的又一鲜明特征,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短视频成为视觉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传媒产品,引领并代表着互联网时代传媒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由于影像对情境生动、直观的复现功能,影像志已经成为当代文化记录与存续不可或缺的视听文本。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经济学家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就摄制了反映华北地区民众参加妙峰山庙会祭祀与民俗展演活动的纪实短片《妙峰山朝圣》。现在由于摄制设备的便携和易得,影像书写日益大众化,在庙会前后开展面向社会尤其是高校学生的主题性微电影比赛、图片展或VR影像展等,通过民众的力量集聚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庙会文化的影像。也可利用VR、AR、MR技术依托网站开设网络庙会虚拟体验中心,让不能亲临庙会现场的人群获得如临其境的沉浸体验。这些都是传播传统文化、扩大庙会影响力的良好手段。多元的影像传播实践,可以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活力,推动区域文化的辐射,也可使影像呈现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质。

三、结语

历史上,庙会曾经受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参与、改造和利用,尤以明清为甚。以泰山东岳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被贬抑和扭曲之后,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逐渐复苏和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到21世纪以来变成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无疑迎来了复兴的历史佳机。传统民俗在被言说时从民间文化话语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的转变再到非遗后,恰恰应和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的需要。

泰山东岳庙会作为已延续千年的民俗事象,是民俗文化多样性的外在体现之一。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地方性的庙会文化是具有地方性情感和特色的大众活动,这种活动通过世俗的形式彰显着其中的神圣品格。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不排除会有大量具有装饰性和表演性的事件与事象进入庙会等当代民俗活动中,这些经由各种传播主体、传播平台、传播方式散布出来的民俗样态只能是部分真实地反映当代人的民俗生活,但它仍然不失为各民族、各地域民俗知识谱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人们对古老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历史传承。在当前新旧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对民俗文化进行多方协同的跨媒体整合传播,才能使其得以在相关知识体系的社会再生产中得到维系、传承和弘扬。民俗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惯、风尚、喜好或禁忌,是由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所孕育出来的,正如刘铁梁指出的那样,所有的民俗都离不开身体实践,都具有身体经验的性质。传播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参与民俗生活之中,用自己的身体实践去体会我们的文化传统。

(原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21年0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泰安市博物馆的大事记

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汉廷于博县境内建泰山庙(又名岱宗庙,后世习称东岳庙,即今岱庙的前身)。

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东莱,过祀泰山。于泰山庙中植柏千株,夹庙之两阶,是为岱庙汉柏之由来。 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兖州,遂次岱岳祭天“饰神庙展宫悬于庭”。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称:“五岳四镇,节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 武德七年(624年),唐廷立制:东岳泰山祭于兖州,年行一祭,以立春举行。又置庙令一人,斋郎三十人,祝史三人,掌管祀事。

武周时期(690-705年),武则天命将岱岳庙(岱庙)由汉址升元观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于今址。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日本、新罗、大食等数十国皆遣使从封。礼成后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命拓修泰山庙。

开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进封王号后,其信仰较前更盛。泰山信众立《岱岳天齐王灵应碑》,以宣扬其灵迹。碑由名士荀同况撰,万宾书。

天宝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议郎、行掖令孙惠仙诸人修整岱岳庙告成,立题名碑柱于庙庭。

唐时,于岱岳庙植槐,今岱庙唐槐院古槐,传为唐植。

唐代(618-907年),随着泰山神影响的增大,各地渐有行祠(于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庙宇)之建,元和之前,兖州、鱼台等县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关内、河东各道亦多建有东岳庙宇。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俗传中之泰山神第三子信仰甚盛。七月,明宗因泰山医僧之请,封泰山三郎(又称炳灵王)为威雄大将军。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八月,晋高祖诏差官祭告泰山等五岳,令州官对各岳庙“量事修崇”,近庙山林,禁止樵采、放牧。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遣翰林学士窦仪致祭东岳庙。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赞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渎祠庙,此为东岳庙入宋后首次重修。

开宝五年(972年)七月,太祖诏五岳等庙,以本县令、尉兼庙令、丞,掌管祀事。同时诏“县近庙者,迁治所就之”。遂迁乾封县治所至岱岳镇,“以就岳庙”。后又创建庙学,新城规模渐备。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创建天贶殿。十月,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十一月,封“东岳夫人”为“淑明后”。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诏翰林学士晁迥撰《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铭》,记加封泰山神帝号之事,立石于岳庙。

神宗时期(1068-1085年)五岳庙皆设管勾、提点官,以选人或武臣充任,称“监岳庙”。

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宋廷诏修东岳庙,因旧益新,总修屋宇七百九十三区。大殿名嘉宁殿(今岱庙大殿址)。诏翰林学士曾肇撰记之。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奉符香会会首李谅等献铁桶二只于东岳庙。

政和五年,河东路都运使陈知存、京东路转运使高某等分别捐施款项,修葺东岳庙嘉宁殿。

宣和元年(2229年)九月,徽宗遣袭庆守钱伯言至奉符致祭岳祠。

宣和六年(1124年) ,宋徽宗嗣位后,屡降诏命,增葺岳庙,至是竣工,称“凡为殿、寝 、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诏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庙碑》。

北宋时期(960-1127年),由于官方祀岱之典日益隆盛,民间对泰山的崇祀也不断升温,“虽穷山幽谷、要荒不毛之地,皆饰祠严奉之。”时汴京、及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江南、西川等路府州县多建有东岳庙。尔后宋室南渡,带动文化重心南迁,东岳庙祀由此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期,民间报赛活动的频繁举行,泰山庙会逐渐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东岳庙会为盛。这一风俗由泰山而渐及中国。 金熙宗皇统七年(1147年),东岳庙历经宋金构兵,殿宇间有损毁,渐次修筑。三月,有信众捐资重修岳庙正门-太岳门。

炀帝正隆年间(1156-1161年)东岳庙“淑明后”殿寝中首饰及供奉金银器失盗,知泰安军不室里查明盗窃者为女真千户失打属下及竹林寺僧,具奏朝廷,炀帝下令将千户诛杀。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东岳庙发生火灾,惟存门墙,堂室荡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军事徐伟等加以重修。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正月,东岳庙各殿门陆续修复。金世宗敕命为“东岳宫(岱庙)里盖底来的五大殿、三大门撰名”。闰三月,廷臣奏定正殿名仁安,皇后殿名蕃祉,寝殿曰嘉祥,真君殿曰广福,炳灵王殿曰威明,外门曰配天,东门曰晨晖,西门曰圆景。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二月,兵部呈请称岳庙殿廊共八百五十四间,拟设兵士三十人,日夜巡防。如有修造,便充夫役。金廷允准。

四月,世宗以修盖东岳庙告成,敕令翰林侍讲学士杨伯仁撰《大金重修东岳庙碑》,立石庙中(今存)。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五月,重修岱岳庙。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岳庙因遭战火,殿宇尽焚,仅存延禧与诚明堂。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渎诸庙多毁于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师诚明真人张志敬分别修复。张志敬委泰山道士张志纯提举东岳庙事务。

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诏命重修东岳庙,构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世祖诏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并遣官致祭。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月,御史台呈文中书省,称:“近为东岳庙荒废不曾修理,合从朝省选差有德道士,主管祠事。”中书省据集贤院道教所呈文,令遣道士为岳庙住持提点道官,收管得钱,增修庙宇。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颁旨,宣谕保护东岳庙产。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提点东岳庙事、道士范德清发起重修东岳庙延禧殿与诚明堂。次年告竣,殿堂廊庑焕然一新。

元末,战事频繁,东岳庙被毁。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庙诏告天下。

洪武十五年(1382年),泰安州设道正司于会真宫(后移于岱庙),设僧正司于冥福寺,分别管理道、佛事务。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诏修泰安州东岳庙。

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东岳庙大火。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九月,英宗准山东按察司佥事李瑒奏请,诏修东岳泰山神祠。

天顺五年(1461年),山东巡抚贾铨重修泰安东岳庙,历时一年,殿宇周廊、门观缭垣,全部修整完工。翰林学士李贤与礼部侍郎薛瑄分别为撰碑记。

明宪宗成化七年(1470年)七月,山东按察司差人制造泰安东岳庙供器告成,并镌碑立于庙库门。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山东巡抚王霁重修泰安东岳庙廊庑,委泰安州判崔震等分理其事。至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告成。户部尚书周经为撰碑记。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两宫太后皆好佛老,遣使诣泰山进献神袍。

弘治十五年(1502年),孝宗发帑拨银八千余两,命太监苗逵会同山东镇巡等修葺岳庙,至翌年夏告成。此次自三殿而下,皆加修整。孝宗御制《重修东岳庙碑》立于庙中。

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山东大饥,孝宗准吏部员外郎刘绩奏请,以泰安州东岳庙香钱籴米赈饥。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泰安东岳庙东廊起火。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东参政吕经改泰安东岳庙前草参亭为遥参亭。遥参亭原为岱庙之第一门,明代奉祀元君像于其中,遂与岱庙分隔。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庙起火,正殿、门廊俱焚,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古树、碑刻也多被毁。此后朝议重修,聚材鸠工,历时十余年始开工重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山东巡抚朱衡委派济南同知翟涛重修泰安东岳庙,四十一年春兴工,至夏告成。自殿堂以下,皆行修复。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八月,山东左参政屠元沐以东岳庙渐圮,请于抚按,兴工修葺,至是告成。参政许于赠撰记碑。

万历十四年(1586年),山东盐司同知查志隆见岱庙环咏亭久废,石刻散落,乃倡仍其旧址,复构亭宇,以存古刻。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闰四月,神宗遣道经厂尚膳监太监李升裔等,颁赐《道藏》于东岳庙,命道众朝夕礼诵。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正月,岱庙配天门青龙神像“吐火自焚”。 清初,泰山信仰风俗渐传布于满洲,奉天、辽阳、复州、锦县、广宁、宁古塔、吉林城、木头城等地相继建立东岳庙(又名天齐庙)或碧霞元君庙。

康熙六年(1667年),山东巡抚刘芳躅重修泰安东岳庙,次年竣工。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发生强烈地震,东岳庙配天门、三灵侯殿、大殿等墙垣坍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在东宁省城(今台湾台南)创建东岳庙,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传入台湾。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东岳庙竣工。此前东岳庙建筑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毁,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委张所存督工营缮,全部工程历时十年。殿宇门墙皆予重修,并于正阳门前创建岱庙石坊一座。

同期,在岱庙施工期间,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应召在峻极殿(即今岱庙大殿)绘制《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构图宏大,画笔精工,时人推为巨作。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于岱庙建御墨亭,以庋圣祖登岱手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圣祖经泰安州,谒东岳庙。因见香火荒凉,命从香税钱粮内每年酌拨东岳庙银两,供守祀费用。

二月,刑部尚书图纳等疏议于香税钱粮内,每岁拨东岳庙银二百两,奉旨依议。岱庙道人将疏文刊刻于岱庙。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兴工重修东岳庙,命曲阜衍圣公府属官按品级捐助银两。

康熙四十二年(1702年),东岳庙发生火灾。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发帑重修岱庙。

雍正十年(1732年)设立提点岱岳宫道录司,掌泰山道教事务。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高宗奉母孝宪太后东巡,驻跸泰安,祭岱庙。

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銮,幸泰安,祀岱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銮至泰安,谒岱庙。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銮至泰安,谒岱庙。

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銮幸泰安,祀岱庙。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月,高宗为贺其六十寿诞,遣内务府大臣刘浩重修岱庙,历时年余,至是告成,凡神像、大殿以及各殿宇、廊庑、门垣皆拆改重修,并增建遥参亭坊。告成后高宗御制满汉文《重修岱庙碑》记其事。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高宗奉母东巡,至泰安,谒岱庙。时孝宪太后颁赐岱庙玉圭一件,玉质半温半寒,故世称温凉玉圭。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高宗奉母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元君。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谒岱庙。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诣岱庙行礼。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庙,共题泰山诗百七十余首。

嘉庆十九年(1815年)泰安府奉旨重修岱庙。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前后,因泰山道教日渐衰微,岱庙道众生计艰难,以典当赡田度日。后经泰安府道纪司禹贞文诉诸知府,方将赡田收回。

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山东巡抚陈预奏称岱庙各处工程均多倾圮,请求修整。获得允准,乃委泰安知府廷璐与历城名匠魏祥主持工役。

同治十一年(1872年),泰安山口泥塑画匠吴开福重新描画东岳庙大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光绪十一年(1885年)泰安知县吴士恺重修岱庙遥参亭,自正殿以迄大门,皆作补葺,并复新殿壁绘画。历年而成。工竣,士恺自撰碑记之。

光绪十八年(1892年),存于岱庙的秦篆刻石失盗,泰安知县毛徵闻报,在泰城大索十日,盗者被迫将刻石弃于北门石桥下。石既查获,复置岱庙道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留日学生、肥城人徐树人等捐款在岱庙门楼创设泰安博物馆,购置动、植物标本及生理学标本,并天文、植物等图谱。宣统元年(1909年)被知县张学宽取消。此馆为山东最早由国人自办的博物馆。

光绪、宣统年间(1909-1911年),泰山庙会香火繁盛,岱庙内有茶馆、茶棚近十家,各地曲艺艺人多聚其中演出扬名。著名梨花大鼓女艺人谢大玉、山东落子名家李合钧、侯教山,山东快书名家于传宾等,均曾于岱庙演艺作场。 1916年,泰安县知事沈兆伟在岱庙东御座创办通俗图书馆,将天书观小学藏书移入馆内,其中有经书类42种,并陆续购进通俗小说及少年丛书200余册。馆内还设阅报所,每日阅报者数十人。

1928年,国民党省政府发帑10万元,撤除天贶殿神像,在大殿西壁修建戏台,致使壁画多处受损。环咏亭和雨花道院改为旅馆、浴池。诸多石刻被凿为石料。城墙多处被拆毁,四角楼及门楼仅存正阳门左右二楼。岱庙及附近庙宇历代牌匾多被毁作桌凳。

1930年,因“中原大战”岱庙成为兵营。是役岱庙壁画被“炮毁数处”。此后,在岱庙唐槐院驻军、饲马,唐槐被摧残迨枯。

1931年10月,泰安县县长周百鍠和赵正印报请山东省政府批准,维修、保护天贶殿壁画,并在壁画之下设铁质护栏。

1931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用以工代赈方法修复泰山古迹、盘道,修葺岱庙峻极殿后,改额“宋天贶殿”(赵正印撰记文,摩刻于云步桥南石壁上)。

1946年1月,宁春霖在岱庙设立“泰兖警备司令部”,将泰安各县伪保安队编为“山东省第三保安旅游”。

1947年4月,见大、仰高二门之上的门楼被炸毁。 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自清末至1948处泰安解放前夕,岱庙建筑、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至50年代初,人民政府先后多次拨款对岱庙进行修葺,先后换顶、勾抹、翻修天贶殿、配天门、仁安门、三灵侯殿及太尉殿、东西二神门等;对李斯小篆碑、唐槐、汉柏等增设护栏;将历代珍贵碑刻移至一处排列存放,加以保护。

1953年,整修岱庙天贶殿、东御座等主要建筑8处。

1955年,泰山整修委员会成立,对岱庙等泰山古建筑整修,次年4月竣工。

1957年,翻修岱庙后寝宫、东灵侯殿、太尉殿、配天门等;汉柏院新建假山,并将石碑镶嵌在该院东墙。

1962年,临摹天贶殿壁画。

1963年,彩画天贶殿外檐。

1966年,天贶殿壁画被刷大字。

1968年,岱庙配天门、仁安门两侧古建筑被拆除,建成水泥结构的现代展览馆。

1972年,修复天贶殿壁画(现留有修复痕迹)。

1973年,彩画天贶殿内檐。

1978年,重修岱庙天贶殿、配天门、仁安门、遥参亭、东御座、后寝宫。

1983年,整修岱庙遥参亭,翻修大门、配房等12间。在岱庙重立“禁止舍身碑”、“五三惨案纪念碑”。投资15万元彩画装点东西碑廊并安装门窗,将汉“张迁碑”、“衡方碑”等19通著名碑碣放置东廊房。汉画像石40余块置于西廊房。对院内部分古树名木增设石护栏,并补植部分松柏银杏。11月8日开始在西院建民族风格的四合院式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作为文物库房,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共投资30万元,此工程为国家计委批准建设。

同年,在岱庙景点新添部分石匾联。

1984年5月1日 泰山岱庙天贶殿东岳大帝神像重塑完工,塑像高4.4米。原塑像毁于文革。

同年,复建岱庙厚载门、正阳门。厚载门建筑面积165平方米。厚载门两侧恢复城墙96.5米,并新建仿古建筑100平方米。翻修御碑亭,续建廊房15间。

1985年,岱庙正阳门、后载门及门楼复建竣工,复建岱庙西南角楼--坤楼。

1986年2月1日 泰安市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岱庙。

1987年,复建岱庙钟楼及东南角楼--巽楼。

1988年2月,岱庙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复建正阳门城楼马道。

1994年,泰山登天景区保护建设工程中,复建岱庙东北角楼--艮楼和西北角楼--乾楼。

1997年,对岱庙坊实施结构加固复原及表面化学保护工程。

1998年,配天门角柱加固。 复建太尉殿、三灵侯殿、东西神门及复廊、延禧门。

1999年,清理、恢复唐槐院。西南80米城墙砌筑。延禧门彩画结束。

2000年,后寝宫柱子纠偏,挖排水沟。遥参亭东配殿修补。雨花道院进行考古挖掘。

2001年,太尉殿、三灵侯殿、东西神门、东西廊房彩画。

2002年,仁安门屋面拆除,重新苫背挂瓦,梁架结构加固处理。岱庙西北城墙修复273米。

2004年,修复岱庙北、东城墙部分,至此岱庙城墙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岱庙庙会标语

感今世之盛,追封禅之荣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壹号庄园别墅 壹号庄园ktv 人均消费

下一篇:更多十二星座

本文标题: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

本文链接:http://m.xingzuo789.com/article/128117.html

使劲推荐

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
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021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1年泰安岱庙庙会 泰安岱庙2...

壹号庄园别墅 壹号庄园ktv 人均消费
壹号庄园别墅 壹号庄园ktv 人均消费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壹号庄园别墅 壹号庄园ktv 人...

聂圣哲2018 聂圣哲的个人生活
聂圣哲2018 聂圣哲的个人生活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聂圣哲2018 聂圣哲的个人生活...

武装工作下半年计划 2024年武装工作计划
武装工作下半年计划 2024年武装工作计划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武装工作下半年计划 2024年武...

2024年海南芒果行情 2024年海南芒果价格一览表
2024年海南芒果行情 2024年海南芒果价格一览表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年海南芒果行情 2024年海...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承德元宝街在哪 承德元宝山大街
承德元宝街在哪 承德元宝山大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承德元宝街在哪 承德元宝山大...

2021新年 动画 2020新年动画
2021新年 动画 2020新年动画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1新年 动画 2020新年动画的...

2021年4月24号开业 24号开业日子怎么样
2021年4月24号开业 24号开业日子怎么样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1年4月24号开业 24号开业日...

载具图鉴解锁 载具怎么解锁
载具图鉴解锁 载具怎么解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载具图鉴解锁 载具怎么解锁的...

庞龙专场 2014庞龙演唱会
庞龙专场 2014庞龙演唱会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庞龙专场 2014庞龙演唱会的文...

精选十二星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