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贵州花灯打钱杆十怕 《贵州花灯》——打钱杆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贵州花灯打钱杆十怕 《贵州花灯》——打钱杆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经过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岁月里,省份不断的发展和继承,进而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当地文化特色。我整理了一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多帮助。
一 )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仅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简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节奏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勒友 " 、" 勒浪 " 、" 笔管 " 、姊妹箫、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 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显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节奏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 ,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里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里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气氛 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假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点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节奏更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地区外 , 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很有 特点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 , 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气氛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此外 , 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栽小麦〃以及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凯〃' 就有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婚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气氛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戏剧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调北填南 " 后 ,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采茶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娱乐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第一部分
特色旅游
一、特色旅游景区
1、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
2、经典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3、国家级、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
4、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国家级、省级,珍稀动植物森林公园;
6、历史古镇;
7、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8、国家级地质公园;
9、修闲度假温泉;
10、定期举办的社会旅游文化节庆;
11、山涧河道漂流。
二、特色旅游商品
1、蜡染、刺绣、银器、雕刻、编织、装饰品、奇石,能工巧匠等民族民间工艺品;
2、天麻、杜仲、灵芝、石斛、吴茱萸等名贵药材;
3、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特色食品。
第二部分
特色文化
1、民族歌舞;
2、民族服饰;
3、民族民间文学文字;
4、贵州花灯;
5、地戏傩戏黔剧;
6、杂技、绝技、绝活等绝技绝活;
7、文物古迹;
8、少数民族风俗节日。
第三部分
特色饮食
1.
特色风味小吃;
2.
特色火锅;
3.
特色菜肴;
4.
特色副食品;
5.
特色条味品;
6.
特色肉制品。
第四部分
特色农产品
1.
特色粮油产品;
2.
特色蔬菜产品;
3.
特色水果产品;
4.
特色花卉产品;
5.
特色畜牧兽禽产品;
6.
特色经济林木产品。
第五部分
特色工业品
1.
特色矿产品及金属制品;
2.
水泥、大理石、地板、门窗、管材、涂料、建筑辅料工具等建材;
3.
化肥、橡胶、有机化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化工产品;
4.
高新科技工业产品。
一 )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仅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简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节奏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 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 勒友 " 、 " 勒浪 " 、 " 笔管 " 、姊妹箫、 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 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显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节奏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 ,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里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里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气氛 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假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点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节奏更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地区外 , 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很有 特点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 , 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气氛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此外 , 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 栽小麦〃以及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凯〃' 就有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婚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气氛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戏剧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 调北填南 " 后 ,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采茶 "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娱乐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 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 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 : 根据汉族传书改编 ; 根据
我县是贵州省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国知名的梵净山主峰座落在我县境内,在其567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我县占三分之二的面积,且囊括了差不多全帮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地带和自然景观区域。由于喀斯特地貌地质结构,使得梵净山体变得极为复杂,县境内各风景区也各具特色,从而形成了鬼斧神工般的奇丽风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我县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区域主次划分为A、B、C三类,即:以梵净山景区为主体的A类区——金顶风景区、九龙池风光、烂茶顶杜鹃林、凤凰山风光、寺庙、沿线亭阁、碑林摩崖、黑湾河漂流、凤凰山寨、豆腐干一条街、黄家坝水上乐园等。以县城及其他景区为辅助的B类区——原始森带风光、太平河沿岸风光、干溪沟峡谷、黄枯山风光、鱼良溪峡谷、三星拜月、桑木沟水上乐园、金楠桥攀岩等。C类区——棉絮岭风景线,槐丰、岑忙犀牛洞穴群、梵净山博物馆、马槽河民族村寨景点等。
梵净山整个风景区的特点可用“雄伟、险峻、神奇”六个字概括。正应了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对梵净山的评价“集无岳之奇险、幽秀而大气磅薄,则雄视天下。”这块在地球同纬度幸存的一块绿洲,在自然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正是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最佳选择。因此,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挖掘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它必将成为新世纪生态旅游牲地。 梵净山云雾金顶 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金顶海拔2493米。层峦叠嶂,气势磅礴,自明代以来即为佛教朝拜圣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所立《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文中称它为“天下众名岳之宗”。自明代迄民国300多年间,“信男善女,时往时来,若城市然”。可见香火鼎盛之一斑。山上现有明建承恩寺、金顶摩崖、敕赐碑、清道光禁砍山林碑和红号军三角庄根据地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区风光,雄奇壮丽,有数不清的险峰怪石,看不厌的奇花异卉及云海日出,流水飞瀑,佛光幻影可供人观赏。山区还保存着40多万亩的原始森林,林中生长着许多国内外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具有极高的观 赏和科研价值,被科学工作者誉为重要的 “自然基因库”。
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平定播州(今遵义一带)杨应龙叛乱中,梵净山曾遭空前浩劫,山区庙宇中毁坏殆尽。万历帝朱均之母李皇太后酷信佛教。经她捐资倡议重修,由国舅李颖和高僧妙元主持,重修了山上的承恩寺、九皇洞、九皇殿、圆通殿、释迦殿和金顶上的天桥,以及山下的承恩堂(坝梅寺),并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竖碑于老金顶脚,以志不忘。重建后,朝拜香客逐年增加,梵净山进入鼎盛时期,据山区现存碑刻,摩崖记载香客不仅来自云、贵、川、湘,甚至有从江西、安徽、江浙一带远道而来者,茶殿碑文记述“数百年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这种盛况延续了200多年。
清咸丰5年,(1855),铜仁府爆发了以徐廷杰、梅济鼎为首的红号军起义,起义军以梵净山为根据地,坚持斗争达11年之久。期间山上庙宇陆续被毁,僧众风散云流,香客裹足不前,梵净山又一次“香火冷落,人烟寂寞”。同治九年(1870),铜仁东山寺隆参和尚上山主持修复工作,经他十方募化,“道剪荆棘,路劈蚕虫”,5年内修建了报恩寺,回香坪等庙宇。光绪元年(1875),清军中参加哥老会起义失败后的部分士兵由黑地大王刘满率领进入梵净山,据险与清军周旋。同年,贵州巡抚岑毓英奉命征讨,次年平复,。经隆参和尚继续努力,大力恢复了山上受破坏的庙宇,还在江口境内修建了3条朝山大路。民国初年,朝拜者一如既往,民国末年,土匪猖獗,香客中大多被抢劫,朝山活动猝然大减。
解放后,朝山活动停止,山上庙宇不耐风蚀雨蠹先后垮塌,山下庙宇多被修建成为学校,食堂,仓库或被拆除烧毁,至今县境内仅存朝阳寺1座。然而,梵净山却以它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壮丽的旅游资源,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从50年代起便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考察。1978年7月,省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在保护区管理处主持下,科学考察工作更加频繁、系统,为了适应科考和旅游需要,在省地拨款支持下,先后投资55.3万元整修了上山的便道,重点拓修了鱼坳至金顶5公里,1984年,全线便道修筑一新,陡斜窄险处或凿石为梯,或浇铸混凝土台阶,共8250级,称“万步云梯”。险峻处置铁链或钢、钢筋混凝土护栏,建进山桥涵9座,歇息台38处,食宿站2处。1985年省文物处拨款修建了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和天仙桥,现每年进山科考,旅游,朝山人数以逾万,且呈与年俱增之势。
佛教在梵净山的发展几经坎坷,然而一直以弥勒道场自称,与文殊道场五台山、地藏王道场九华山、普贤道场峨眉山、观音道场普陀山而齐名,称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的地位,还受到社会上一些质疑的看法(另外一种说法是浙江奉化的雪窦山才是正真的弥勒道场,其理由之一是因为布袋和尚是奉化人)。据贵州都市报2023年10月4日载:江口县文广局负责人与铜仁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释佛祖法师、江口梵净山佛教协会会长释祖德法师等9人,在梵净山麓的太平乡白鹤山上,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僧塔和弥勒佛道场遗址。 据当地80多岁老人吴应德介绍,白鹤山弥勒古佛道场辉煌鼎盛于明、清时期。山上曾有一座古寺,该寺坐南朝北,属四合大院,房屋48间,正殿供奉高大的弥勒佛坐像,两边是形态各异的24位诸天王和十八罗汉像。正殿左侧300米处,有一口“鲤鱼”井,鲤鱼井的鱼眼,早上太阳出来,鱼右眼发光,下午太阳落山,鱼左眼发光,其景观非常奇特、奇异,可惜的是这座古寺被毁,现仅存遗址和“鲤鱼”井。白鹤山古僧塔分七级和五级,八方八角尖顶形状,其中七级僧塔高9米多,第一级直径4米;5级僧塔高约5米,第一级直径2米,发现有19座,都分布建立在两个球状形的山坡上。白鹤山古僧塔,被茂密的水竹、林木和刺蓬植被掩盖。两座并排的五级僧塔,塔身上叙文和塔前的石碑文字已全部风化,无法辨认。根据佛教仪规,从僧塔、寺庙的建筑规模分析,能享受七级、五级僧塔待遇的都是有建树的德高望重的高僧。古僧塔群及弥勒佛道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所获得的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古僧塔的发现,让我们知道梵净山佛教文化仍有不可估计的深度。
为了推动佛教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给落后的江口县带来经济上的发展,县政府也采取相关措施,以佛教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资。据贵州日报2023年1月8日载:江口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彪与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一兵正式签订了《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项目协议书》,这标志着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项目正式实施。海南省三亚金玉观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江口县人民政府,于2023年9月16日在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订了投资2.8亿元建设江口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项目后,公司董事长曾一兵先生于次月再次来到江口县实地考察,梵净山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以及民族文化、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再加上飞机、铁路、高速公路交会于梵净山,他当即决定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将投资规模扩大到4.6亿元,建设内容为修复梵净山大佛寺(含敬造世界最大金玉弥勒佛像:用近110公斤黄金、140克拉钻石和数千颗珍珠在梵净山铸造全球最大的弥勒金佛。)、法华庵,兴建梵净山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佛教文化广场等。由此可见,江口梵净山的发展正随着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得到开发,然而值得笔者担忧的是,在梵净山佛教地位正在进一步考证进行中,还未得到明确认同时,过于繁盛的商业气息融入了梵净山佛香气焰中会不会给这个古朴自然、神秘的圣地受到玷污呢?毋庸置疑,通过一场好的商业开发,让我国佛教文化的香火得以燃烧的同时可以让更多信教人士找到他们心灵的净地,我只能默默的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祈祷着。 江口县怒溪乡大湾一带的土家族,流行着农历8月15日偷瓜的习俗。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善良的土家族夫妻,年老无子,生活孤寂,乡亲们十分同情他们,有一年的8月15日,几个好心的妇女偷来一个冬瓜,包上红布放到老两口的床上,对俩位老人说是在路上拾到一个孩子,抱来送给他们,老两口十分高兴,解开红布,见是一个冬瓜,倍感失望,连声叹气。这时,却见冬瓜忽然裂开,从瓜内爬出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对着两位老人嘻笑,老两口见状甚是欢喜,乡亲们得知惊喜交加,奔走相告。此后,每年中秋之夜人们就去瓜地里偷瓜,将偷来的瓜用红布包好,敲锣打鼓,燃放炮竹,送到缺少儿女的人家去,接瓜的人也要敲锣打鼓地迎接,并办酒席招待。因此,凡中秋偷瓜者,均不视为偷盗。
土家族服饰,风格独特。最突出的是妇女服饰与儿童头饰、挑花等。怒溪土家族妇女服饰工艺,主要表现在胸襟衣、头扎和银饰上,均系土家族人漫长岁月的创造而形成,式样朴实、大方、美观,做工细腻精巧。衣裙的款式更为丰富,上衣有左开襟和右开襟两种,圆领或矮领,袖口、襟边的式样由八幅维裙变成了长及脚面的筒裙和百褶裙,有的还穿大脚筒裤。筒裙仍用八幅布料缝制,两幅间的缝合处和下摆均以黄、蓝色小花条装饰,腰上不缝死,用两对扣子和两根带子系腰。百褶裙大而长,多以红绸缎为料,镶青布边和黄色小花条。“改土归流”前,男女喜穿八幅罗裙,后改穿裤子。女裤也喜穿青、蓝布加白布裤腰,裤脚蓝加青或青加蓝边。最突出的是妇女在裤的膝盖处用手工锈上图案,除花纹外,还有“喜鹊闹梅”、“双龙戏凤”等。女鞋也比较讲究,除鞋口边滚花边,挑“狗牙齿”花样外,鞋面喜用青、蓝、粉红绸子,在鞋头正面用五色丝线绣上花卉或蝴蝶、蜜蜂等图案。闺女头发梳长辫用红色绒线扎头绳,表示未婚,头上梳各式簪子和金银发花,耳饰金银质的“瓜子”、“灯笼”、“龙”、“凤”、“树叶”等式样耳环,佩戴项圈、手圈、足圈与金银戒指、银镯或玉镯,胸襟还挂有银链、银牌、银铃、银珠子、银鱼、银虎、银龙等。
男子服饰,突出的是头包帕子,长为七尺或八尺,帕子要围几层,垂吊耳后齐肩,额上包成“人”字形。老年人嗜穿无领长衫、衣、裤多系自织的青、蓝土布,裤加白布腰。鞋子是高梁青面白底布鞋。男女服装都袖大而短,衣长而肥,裤短而宽,上下和谐,适宜在气候炎热,山高地陡的地方穿用。
土家人的风味饮食特色独具,十分丰富、传统,历史悠久,有许多象征喜庆节日的意义,如糍粑就有年粑、喜粑、寿粑、抛梁粑。其用途一是逢年过节赠亲馈友,有“拜年拜年,糍粑上前”的习俗;二是招待客人;三是农村建房上梁时用,谓之“抛梁粑”,有庆贺之意。有的雕刻印盒将粑放在盒里一压,即成型,称印盒粑。若寿庆,就刻“寿”字,若喜庆,就刻“喜”字;若年庆,就刻“丰”字等,字皆成红色。土家糍粑以上乘糯米淘净,浸泡后蒸熟以木锤在木槽或石槽里舂烂舂细,掐成饼后即成。若临时吃,用优质黄豆、芝麻炒香后与白砂糖同时研磨成细粉作佐料,食味软绵,糯而不粘牙,馨香舒适可口;若存放,待粑的水气干后,可用清水泡在缸里,只要勤换水,泡几个月甚至半年也不会变味。土家传统食品除糍粑外,有马泡(俗称油炸粑、系油炸)、绵菜粑、马打滚、糖麻圆、斗篷豆腐干、锅巴粉、油茶、糖醋芝麻冰凉粉、米豆腐、社饭、水白菜、木姜油、雪枣、糯米包子系列小吃……
古寨大湾巴人的节日,除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外,还有他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赶年、过社、清明、立夏、仙歌节(三月三)、打春节、牛王节、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梳头节(六月十五夏历)、偷瓜节等。大湾是一座土家人的博物馆,在此你可以欢摩古朴神秘的傩堂戏,听唱如歌如泣的哭嫁歌,体验欢乐祥和的建房礼仪等等。经年累月,这里的人们仍旧流行打闹歌、上梁歌、巴山歌(土家山歌)、情歌、盘歌、打溜子、花灯(团茶)、龙灯福事、孟姜女哭长城、苦情歌、劝世文、金钱杆、傩仪傩舞歌、摆手歌、丧歌、南曲、毛古斯舞、摆手舞、团茶舞等原生态歌舞。耕作之余,寨民最大的乐事便是选择自己喜好的节日,进行表演。 茅古斯
茅古斯——反映了土家族社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记录了各个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茅古斯并非土家语的音译,是根据其表演内容和人物形象而确定的汉语名称。其含义就是毛人的故事。由于汉语的影响,“故事”逐步化为“古斯”。
表演“茅古斯”10至20人不等,一人身着土家族服饰,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茅古斯”,代表子孙后代。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单数草辫,四个单辫象征的是牛。“茅古斯”的扮演者事先装扮好,在摆手舞场不远的树林中等待,待摆手舞跳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轰然入场,摆手舞立即停止,为之“让场”,说是“祖先爷”来了。“茅古斯”的表演内容以反映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为主,表演者模拟上古人古朴粗犷的动作,讲土家语,唱土家歌,融歌、舞、话为一体。其程序分为“扫堂(意为扫除一切瘟疫、鬼怪,使后代平安)”、“祭祖”、“祭五谷神”、“示雄(表现全家族人的生存和繁衍)”、“祈求万事如意”等几个大段落,每个段落中细节繁多。如祝万事如意的表演中,有打露水、修山、打铁、犁田、播种、收获、打粑粑、迎新娘等等。
“茅古斯”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激昂,它让人们领略到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它是人们研究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土家族虽无文字,但“茅古斯”代代相传不衰,并在传承中不断完善,成为土家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摆手舞
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土家语称舍巴日,是土家族在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多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进行,也有在暮春三月进行的。摆手舞在土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武王伐纣时期。据考证,土家摆手舞来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摆手舞的形式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主要用于祭祀,一年或五年举行一次,多在野外进行。小摆手用于一般喜庆活动,多在摆手堂内进行。人数为数十人、数百人不等。摆手舞基本动作有单摆和双摆两种,跳时,一人在中央敲锣打鼓,由表演熟悉的人领头,众人围成一圈跳舞。其主要动作是双手随着一个方向甩顺边手、身子左右扭动前行。摆手舞与其它民间舞蹈形式不同的最大特点是肢体同边走,左手左脚,右手右脚,臂腕不动,两手直甩,动作幅度小;腿部整个动作都是曲腿:屈膝、下蹲,重拍在上,弱拍在下。摆手舞气势粗犷,动作古朴、稳健,原始气息十分浓郁。舞步中时而表现飞禽走兽,时而表现撒种纺线,内容丰富。土家族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金钱杆
金钱杆——又名霸王鞭、打洋钱、赶山鞭、打钱杆、打花棍、在民间又叫做“莲花闹”,是江口地区民间保护和传承下来的一门自成体系、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民俗特色和独立舞蹈表现形式,演时拥有“一旦一丑”“双旦双丑”“多旦多丑”竞舞的土家族特技表演(舞蹈),堪称“中国南方二人转”。2023年,江口县的“金钱杆”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钱杆是欢迎游客的重头节目,当地土家群众制作的金钱杆长80厘米左右,用紫竹配上古铜币制成,两头削凿穿孔,横扯,顺挂着两串小钱,形成交叉的十字架,以便舞蹈时拍打,互相冲击,产生出多种声响,与唱歌的节拍韵脚合拍,杆的两端还系着红绳飘带,随舞姿飞扬,别有风趣。
作为江口县梵净山民族旅游文化花圃中绚丽多姿的艺术奇葩——“闹莲花”,主要流传于怒溪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乡巴人古寨大湾、老屋基、六家寨、腊岩凼20多个土家村落,成立有专业的“莲花闹洋钱队”。桃映、闵孝、太平等乡镇一部分村寨具有。金钱杆经过不断传承发展,更多地演变为歌颂幸福生活和甜蜜爱情。打金钱杆时,边打边跳边唱,男女互相对视舞蹈表演,或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地唱跳,堪称“中国南方二人转”。 牛干巴
江口牛干巴是本地区的传统食品,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是居家旅行、探朋送友的必备礼物。
江口牛干巴采用江口本地生产的环保生态黄牛肉为主料,配以植物油、白糖、精碘盐、花椒、白酒等为佐料,通过传统工艺精心烹制而成。成品色美味佳,是正宗的原生态产品。
江口牛干巴已成为闻名省内外的土特产,以高家牛干巴、昭凤牛干巴最为有名。
江口油茶
油茶非“茶”,江口当地的老百姓家里嫁女的时候,出嫁前一天晚上坐花宴、唱伴嫁歌,主人为了酬谢宾客和亲朋好友,晚饭后,特花几小时做成夜宵粥。而主人却谦虚的说成是喝茶,故称“油茶”
油茶的主要原料是玉米、绿豆、黄豆、大米、骨头汤、胡椒、花椒、姜葱。将玉米用水煮透后洗净,搓掉外皮。将绿豆、黄豆炒黄后再着油炒。约10分钟后将所有原料混合在一起,加骨头汤煮。约半小时后起锅,即食。
油茶从外观上看像粥,但他既有骨头汤的辛香,又有五谷粮食的清香,味美至极。现在,凡到酒店或农家乐,来江客人都能品尝到一碗美味可口的油茶。
藤茶
藤茶采用武陵之巅,锦江之源,梵净山野生显齿蛇葡萄植物的嫩叶精制加工而成。梵净山被称为“镇黔之宝”,是武陵山脉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地球同纬度地区唯一一块“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达80%。梵净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特殊的土壤、气候条件造就了贵州藤茶特有的品质。相传,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人们开始饮用该茶,一直延续至今,饮用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一种名贵珍稀保健古茶。
经国家茶叶、营养、药物科研机构的检验、检测,该茶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6、钙、铁、锌、钠、钾、镁、硒等营养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的天然抗氧化剂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对藤茶试验表明,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对流感甲型及乙型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肺炎、咽喉炎、结膜炎等病毒与细菌性感染疾病有辅助治疗和预防作用;对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还具有保肝护肝、美容抗衰老、提高睡眠质量、预防骨质疏松、提高免疫能力、醒酒等保健功效。常饮该茶有利于健康长寿。
米豆腐
米豆腐嫩黄鲜亮,晶莹剔透,可切成片、条、块或制成虾仁米豆腐,配以江口特制的油辣椒、醋辣椒、佐料,酸香麻辣,滑软可口,凉吃热煮均可。是江口老少兼宜的风味小吃之一。
江口米豆腐主要原料是梵净山贡米、稻草灰或桐壳灰。首先将稻草灰或桐壳灰加入适量的水浸泡,使其变成碱水。然后将梵净山贡米用碱水浸泡数小时后磨成浆,打熟芡,捏成个状和条状米豆腐,用大火蒸熟即成。
江客人吃过米豆腐后无不对此赞不绝口,已成为省内外有名的土特产之一。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贵州花灯打钱杆十怕 《贵州花灯》——打钱杆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贵州花灯打钱杆十怕 《贵州花灯》——打钱杆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十二星座
本文标题:贵州花灯打钱杆十怕 《贵州花灯》——打钱杆
本文链接:http://m.xingzuo789.com/article/79629.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贵州花灯打钱杆十怕 《贵州花...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你好视频素材 12月你好视...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闰12月年份 闰年的12月份有多...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青海小调十二月折牡丹 青海小...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九寨沟天气预报 12月九寨...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甘蔗能吃吗 12月甘蔗研学...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十二月金价 十二月份金价的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喀纳斯旅游最佳时间 喀纳...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贵州天气如何 12月贵州天...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精卫》 精卫解释的文章,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