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印度佛像风格 印度佛像的特点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印度佛像风格 印度佛像的特点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印度佛像可能给人搜态贺留下恐怖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 尺寸巨大:印度佛像普遍较大,有的高达几十甚至数百英尺,给人一种压迫感和恐惧感。
2. 风格和造型:印度的佛像在风格和造型上与传统的西方雕塑有很大不同。它们通常具有深陷的眼睛,扭曲的四肢,以及夸张的肌肉和特征,这可能会引发一些人对它们的恐怖感。
3. 历史和背景:印度的佛像通常与佛教有关,而佛教中包含一些超自然和神秘的元素。这些元素可能使一些人感到不安或害怕。
然而,这些恐怖印象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许多人可能会对印度佛像感到欣赏,或者只是感到一种神秘和敬畏。这种感世派受是很主观的,可能闭早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审美观点和心理状态。
下面咱们就来区分区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印度佛像造型。
犍陀罗风格
一般认为,佛造像最开始出现于公元1世纪的犍(jiān)陀罗地区(南亚次大陆西北部)。
图中画红圈处即为犍陀罗地区
要说清楚犍陀罗风格造像的特点,我们必须要先大概梳理一下古印度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一段恩怨情仇。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已经完成了征服整个波斯的伟业,本来已经功德圆满,可以回归希腊故土,但是他依旧选择继续东进,征服印度河流域地区。
他在希达斯皮斯河战役中,击败了古印度军队,在古印度北部地区建立了很多据点和贸易中心之后,率兵回归希腊。
亚历山大大帝虽然没有完全征服古印度,但给古印度带来了希腊/罗马样式的雕刻艺术。公元1世纪,当时古印度的统治者迦腻色迦大力推行佛教,仿照希腊雕塑的样式制作佛造像,产生了犍陀罗艺术风格。
犍陀罗立式佛像,大英博物馆藏,公元2-3世纪
如果在了解犍陀罗艺术的来源之后,再回头去看标有“犍陀罗风格”说明的佛造像,你是不是已经发现了这种风格佛像的独特了呢?
首先,犍陀罗式的佛像,具有典型的古希腊范儿,具体表现在于佛的造型往往显得魁梧雄壮,孔武有力,就像古希腊雕塑中那些健美的男青年一样。
犍陀罗佛像,3世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长相上,犍陀罗佛像更接近于欧洲人种的长相,拥有薄薄的嘴唇和高而挺拔的鼻梁,这种鼻形也可以被称作“希腊鼻”。眼窝较为深陷,整体来看整张脸棱角分明,线条感很强,具有典型的西方人特点。
犍陀罗风格的佛头,胡仿世4-5世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其次,佛所穿的袈裟,看起来厚重,不透明,很有垂感,看起来就像是地中海地区的长袍。佛像的头发也通常刻画成波浪式的头发,不同于我们比较熟悉的螺发。
弥勒菩萨立像,约3世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可以看到每一绺头发呈波浪状,而非盘旋带尖的螺发
犍陀罗造像的表情较之后来显得有些呆板,严肃(可能也是脸型的锅),以至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考古界普遍认为:犍陀罗佛像是佛像雕刻里面最丑的。
(但是我觉得挺好看呀……)
秣菟罗风格
秣菟罗(又译马图拉、马土腊等)本是印度古国名,位于印度中部地区,是著名的雕刻之都。在佛教兴起之前,秣菟罗就雕刻有很多印度教的神像。大约在公元2世纪,这个地区开始出现佛像。
秣菟罗风格的造像虽然也受到古希腊艺术的影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更靠近印度腹地一些,造像的面容肯定不像古希腊人,在风格上也偏向印度本土艺术的风格,与犍陀罗佛像的区别还是较为明显的。
早期的秣菟罗佛像有很多都是裸体造型,即使有袈裟之类,也非常轻薄,凸显人体的肉感。头发也不是波浪,而是一圈一圈盘旋的螺发。衣纹的做法通常是在隆起的棱上加刻阴线裤肢。
早期的秣菟罗佛像,公元2世纪,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藏。这肉体相当明显了
公元2世纪后半叶,秣菟罗风格的佛像逐渐开始吸收犍陀罗佛像的一些特点来改造自身。到了公元4世纪,秣菟罗佛像终于实现了印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完美融合,迎来自己的成熟期。
成熟期的秣菟罗佛像,大肆体态显得更加优美细长,面孔是东方人的特征,耳垂长而厚,发是典型螺发,右旋,有肉髻。眼睛一般半眯,神态平和,淡然,是我们印象里佛祖俯视众生的形象。
公元5世纪的秣菟罗风格佛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佛像的螺发
很多佛像颈部还有三道折线,称为“三道弯”或“蚕节纹”,头光为圆形,一圈一圈装饰有不同的图案。
造像身材比例适中,着通肩大衣。最重要的是雕像的衣服上有许多条弧形的衣纹,显得衣服十分轻薄,并紧紧的贴在身上,就像衣服被打湿了一样,所以也叫“湿身佛像”。这种样式的佛像后来传入中国,对中国的雕塑乃至绘画影响深远。
秣菟罗风格佛像,公元4-5世纪,印度秣菟罗美术馆藏
还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秣菟罗佛像多采用中印度地区出产的红砂岩来雕刻,有的岩石上还带有米黄色或白色的斑点,色调非常温暖,与犍陀罗佛像的青灰色岩石大不相同。
萨尔纳特风格
萨尔纳特地区位于中印度,又译“鹿野苑”,是佛陀启教的地方。萨尔纳特式佛像与秣菟罗佛像同属于印度传统艺术范畴。
两类佛像最明显的区别是服装上,萨尔纳特式佛像的衣服显得更加的轻薄了,几乎不可见,只有在领口,袖口之类的地方可以见到一两道衣纹,所以也被叫做“裸身佛像”。
佛立像,公元5世纪,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藏
但总体而言,萨尔纳特佛像与成熟期的秣菟罗佛像大同小异。又由于萨尔纳特样式出现的时期正值古印度的笈多王朝(约公元320年—约公元600年),秣菟罗佛像也在笈多王朝时期成熟,所以艺术史上也将两者合称为“笈多雕塑艺术”或“笈多佛像艺术”。
笈多王朝萨尔纳特式佛像,公元5世纪,萨尔纳特美术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青州发现的魏晋南北朝佛造像,有一些也是在领口、袖口和衣服下摆处各刻画出一道衣边来表示着衣,十分简洁,与萨尔纳特样式的佛像神似。因此有学者认为,青州佛像受到了古印度萨尔纳特式佛像的深刻影响。
北齐立佛造像(残),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青州博物馆藏
虽然是残件,但也可以发现衣纹相当简洁
当然,青州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佛造像中,也有很多刻画出了类似“曹衣出水”一般贴体的衣纹,所以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它们受到了多种印度佛像风格的影响。
北魏永安二年韩小华造弥勒像(主尊),青州龙兴寺出土
阿玛拉瓦蒂风格
在公元2世纪,南印度的阿玛拉瓦蒂地区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雕塑风格。阿玛拉瓦蒂风格与犍陀罗、秣菟罗风格在艺坛中三足鼎立,这样的局势一直持续到公元4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
地图中,红圈为犍陀罗地区,紫圈为秣菟罗地区,橙色圈为阿玛拉瓦蒂地区
南印度的佛教徒喜欢建造佛塔来表达自己的信仰,因此阿玛拉瓦蒂风格的雕塑与佛塔关系密切。在很多时候,佛的形象都是在佛塔的浮雕上出现,并且带有故事情节和场景,注重表达意境、气氛。
佛祖在兜率天说法,公元2世纪,阿玛拉瓦蒂出土,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
阿玛拉瓦蒂风格佛像的鲜明特点,就是人物肌肉柔韧,躯体转折灵活,非常富有动感。佛像的长相也是很纯正的印度人相貌。
释迦牟尼佛立像,公元2世纪,阿玛拉瓦蒂考古博物馆藏。相貌是不是很像印度人?
另外,阿玛拉瓦蒂佛像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观感。
如果说犍陀罗佛像是忧郁英俊的王子,秣菟罗佛像是肌肉发达的运动员,那么在观看阿玛拉瓦蒂佛像的时候,人们总会产生一种“佛像正在思考人生哲理”的感觉,仿佛面对的是一位真正的哲人,能够体会到佛教的精神层次。
阿玛拉瓦蒂风格佛像,图自首都博物馆编《古代印度瑰宝》
总之,古印度作为佛祖的老家,各种不同的佛造像风格最初在古印度产生,又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各地的佛教艺术都产生了影响。多多了解其不同时期的佛像造型,对于了解中国的佛教雕刻造型特点,也是很有帮助的。
【答案】:当佛教、扮物耆那教和印度教并行大力发展的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中尤以石工艺厅吵液的成就最为突出。笈多王朝的统治者们,提倡宗教,崇尚艺术,因而在这个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石工艺珍品,特别是石制佛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石雕作品已没有外来艺术的碰漏影响,在印度人自身的美学指导下,恢复了印度本土的那种柔和而轻软的艺术形式,呈现出灵活而流动的曲线美。《红砂石佛立像》即为优秀的一例,作品以精细入微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佛陀清秀而圆润的面庞,神态安详宜人,身上衣纹的表现更为精致,工匠们身后的雕刻功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印度佛像风格 印度佛像的特点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印度佛像风格 印度佛像的特点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婚庆店名大全 好听的婚庆店名
下一篇:更多十二星座
本文标题:印度佛像风格 印度佛像的特点
本文链接:http://m.xingzuo789.com/article/63859.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印度佛像风格 印度佛像的特点...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婚庆店名大全 好听的婚庆店名...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乐安花灯 花灯会是几月几日的...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3年豆价 2023年豆价后期分...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3美洲金杯赛 2023美洲金杯...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雅阁2023新车上新时间 2023年...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房价分析2023年 房价分析报告...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德国留学2023最新 2023年德国...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铜币最新价格2023 铜币最新价...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厦门2023年春运 厦门春运时间...